江蘇 人居環境改善與美麗鄉村建設
周嵐 江蘇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廳長
鄉村是中國人的心靈家園,其獨有的田園景觀、生存方式和文化意境,是中國新型城鎮化不可或缺的互補型魅力空間、差別化人居環境。“十二五”以來,為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江蘇實施了“美好城鄉建設行動”。2011年,我們在全省13個省轄市選擇了283個各種類型的村莊,每個村莊再選擇20戶的不同家庭,開展了“江蘇鄉村人居環境改善農民意愿調查”,獲得了非常翔實的一手數據。
調查顯示,江蘇90%以上的農房是1979年以后建造的,因此農民對環境改善的最大需求,不同于全國層面上推進的農村危房改造,而是村莊公共環境衛生和基礎設施改善。調查還顯示,雖然江蘇經濟社會比較發達,但農村環境面貌的臟亂差現象仍然普遍存在,農民對于改善村莊環境有很高期待,愿意投工投勞甚至愿意自己出錢參與改善。
基于農民意愿調查,江蘇確定了切合省情的整治方案,主要有以下4個特點。
一是強調普惠性。通過3 5年的努力,全面完成全省所有自然村(19.8萬個)的環境改善任務,惠及近3000萬農村居民。不同于以往村莊環境整治的有限樣本示范,江蘇通過全面實施村莊環境整治,旨在普遍改善鄉村人居環境,促進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省委、省政府將“村莊環境整治率達到95%”作為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要求。
二是強調務實性。按照鄉村調查和農民意愿確定整治重點,從農民反映強烈的村莊垃圾整治、提供清潔的自來水、改善道路、清理河塘等做起,不搞大拆大建,盡量不動農民的房子。這既保護了農民利益,也讓村莊可以因村制宜、結合條件推進改善。
三是強調鄉土性。將村莊區分為5種類型,即古村保護型、人文特色型、自然生態型、現代社區型、整治改善型,分別施策,努力將“鄉愁”記憶的保護落到實處,使平原地區更具田園風光、丘陵山區更有山村風貌、水網地區更含水鄉風韻。
四是強調前瞻性。考慮到城鎮化推進的動態特征,一些村落會集聚更多人口,一些自然村落會逐步消亡,江蘇強調以鎮村布局規劃為引領實施分類整治、漸進改善,一般自然村通過“三整治一保障”(整治生活垃圾、亂堆亂放、河道溝塘,保障農民群眾基本生活需求)達到“環境整潔村”標準,規劃發展村則通過“六整治六提升”(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亂堆亂放、工業污染源、農業廢棄物、河道溝塘,提升公共設施配套、綠化美化、飲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達、建筑風貌特色化、村莊環境管理水平),在實施環境整治的同時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吸引農民自愿集中居住,建設康居鄉村。
通過3年的努力,目前江蘇已經完成了2/3自然村的整治任務,整治后的村莊干凈整潔了,農民衛生習慣改善了,鄉村特色和風貌得到了保護,規劃發展村莊的公共服務水平提高了。改善后的特色鄉村還吸引了更多的城里人來旅游和購買農產品,促進了要素向農村的流動。而最重要的變化則是村民對家園的熱愛和自豪感的增加,在他們眼中,鄉村已經成為不輸于城市的宜居宜業之地。在2013年江蘇開展的基本公共服務百姓滿意度調查中,村莊環境整治行動的百姓滿意率是87.3%,位居第一。這反映出這項原本是“自上而下”政府發起推動的鄉村行動,成為“自下而上”、受到農民群眾擁護的村莊人居環境改善實踐。
在全面推進村莊環境整治的同時,江蘇也在大力推進城鄉統籌基礎設施建設。以農村飲水安全為例,江蘇在上世紀90年代就完成了一輪農改水任務。在新的情況下,江蘇打破城鄉分割和行政區劃限制,將城市水廠的水通過“達鎮通村入戶”工程供往鎮村。通過持續努力,目前全省1225個鄉鎮中已有83%實現了城鄉統籌區域供水,鎮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樣喝上了“同源同網同質”水,江蘇也因此獲得了國家人居環境范例獎。在此基礎上,我們形成了以“城鄉供水管網無縫對接、城鄉垃圾統一收集處理、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全面覆蓋”的工作思路,有序分步推動實施。目前,全省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已經達到72%,“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城鄉生活垃圾統籌處理率達到78%。
寧夏 村鎮規劃編制探索“多規合一”
單媛 寧夏回族自治區城鄉規劃編制研究中心主任
在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寧夏回族自治區結合地方實際,編制了一系列規劃指導村鎮建設,并基于寧夏村鎮發展的地理環境、村鎮布局、人口規模等特點,從城市總體規劃的橫向體系和村鎮規劃的縱向體系探索寧夏村鎮規劃編制的“多規合一”。
橫向體系的“多規合一”
成立跨部門的協調機構,作為管理主體協調各部門的利益。各專項規劃出自不同的部門,部門之間的利益分割和權力范圍是“多規合一”的最大障礙。也就是說,體制是“多規合一”最大制約因素。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在各個規劃管理部門之上成立更高一級的聯合組織,由聯合組織開展“多規合一”的工作,統攬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土地利用、城鄉規劃、交通規劃、生態保護規劃等多項規劃。目前,在自治區層面上成立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城鄉規劃管理委員會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城鄉規劃編制研究中心,指導和協調全區城鄉規劃工作。
建立統一協調規劃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增強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發揮規劃的控制作用,保障“凡建設必規劃,凡建設按規劃”。《城鄉規劃法》和《土地管理法》這兩部法律體現了規劃協調和統一的思想,為規劃融合奠定了法理基礎。2014年7月,寧夏實施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辦法》,指導城鄉規劃的編制與實施。目前,寧夏正在著手準備《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的立法工作,將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法定化,指導全區城鄉規劃工作。
實現橫向總體規劃的“多規合一”。2014年,住房城鄉建設部正式下達了《關于開展縣(市)城鄉總體規劃暨“三規合一”試點工作的通知》,寧夏開展了部分市、縣城市總體規劃“三規合一”的試點工作。同時,《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交通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生態保護規劃等專項規劃進行統籌,實現總規層面橫向體系的“多規合一”。此外,寧夏還組織修編了《寧夏城鎮體系規劃》、《寧夏鎮村體系規劃》,編制了《寧夏村莊布局規劃》,開展了各市縣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估工作,為下一步修編城市總體規劃、開展“多規合一”做好準備工作。
縱向體系的“多規合一”
2014年,為貫徹落實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的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主要任務,寧夏回族自治區城鄉規劃編制研究中心為30個重點小城鎮、100個美麗村莊編制了規劃。在為30個重點小城鎮編制總體規劃時,中心將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重要地塊的修建性詳細規劃、城鎮設計、風貌設計、建筑設計同步考慮,增強了規劃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如作為福建與寧夏兩省區友好情誼見證的閩寧鎮規劃、代表寧夏北部川區小城鎮的中衛市中寧縣大戰場鎮規劃、代表寧夏南部山區小城鎮的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規劃在編制總體規劃時,其深度均達到了修建性詳細規劃的程度,落實道路交通、建筑、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具體布局,考慮主要道路、街巷出入口、公園及小游園、景觀小品的設計。為100個美麗村莊編制建設規劃時,從產業布局、村容村貌、道路交通、基礎設施、防災減災、建筑設計(單體、結構、外墻、門窗、屋頂)、村莊公共活動空間、小公園以及近期建設項目投資估算等方面進行統籌指導村莊建設,實施效果良好。
河北 高質量村莊規劃推進農村面貌提升
邢天 河河北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副總規劃師
實施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是河北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項重大部署。河北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負責村莊規劃編制、農房建設等工作,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加強村莊規劃編制、農村住房改造建設等工作組織指導,推進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組織編制高質量村莊規劃。村莊規劃是推動村莊建設和發展的基礎。今年的村莊規劃編制任務是組織編制3227個農村面貌改造提升重點村規劃,為村莊建設發展、改造提升提供依據。我們重點抓了5個方面工作,按時完成了所有重點村規劃設計,其中直接評審11個精品示范村規劃和白洋淀地區45個重點村規劃,保證了規劃質量。一是完善規劃編制技術標準。制訂了2014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規劃設計導則、示范圖冊等技術標準,并對村莊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善等作出了詳細規定。二是加強組織協調。督導規劃單位第一時間入村進行調研,提前謀劃項目。協調河北省地理信息局分4批提供地形圖。積極協調撥付省級規劃編制專項補助資金,并要求市縣配套規劃編制經費,提供了資金保障。三是著力提高村莊規劃的可實施性。按照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在規劃內容上實現了全覆蓋,對民居改造、飲水安全、道路、村民中心等農民住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項目進行了統籌謀劃安排。在編制過程中,要求規劃單位堅持問題導向,深入村莊調研不少于10天,采取多種方式征求群眾意見,解決農民實際困難和滿足生活需求,做到“規劃成果通俗易懂,體現鄉村特色,主要項目可實施,建設風貌可管控”,打造“設施齊全、環境優美,看得見青山綠水,留得住親情鄉愁”的現代化美麗鄉村。四是加強技術指導。培訓市縣規劃管理人員、全省規劃編制單位骨干360余人,重點宣傳貫徹科學的規劃理念和方法,解決照搬城市規劃、“千村一面”等村莊規劃中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和要求。成立了由省規劃大師領銜的省級專家技術指導小組,對各地重點進行巡回指導,并抽取了10%規劃編制成果進行審查。五是注重傳統文化保護。出臺了《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指導意見》,在重點村開展了傳統建筑調查,對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面貌和地方特色的古寺廟、古戲臺、古祠堂、古民居等古建筑,建立傳統建筑名錄和信息檔案,實施重點保護。
因地制宜加強農房建設指導。既有民居改造重在節能和特色。針對當前我省農房功能不完善、外貌不美觀、建筑不節能的情況,在屋頂、門窗、外墻等方面進行節能、美化改造,進一步完善功能,提高居住舒適度。1年來,3000多個重點村既有民居改造任務基本完成,68個整體新建民居的中心村建設進展順利。為體現鄉村特色,我們組織5家知名規劃設計單位,抽調省建筑大師領銜編制了《河北省鄉村特色民居設計方案》,針對我省山地、丘陵、沿海、平原等不同地域,采取生土、石材、鋼結構、尾礦砂磚等不同建材結構形式,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民居設計方案。開展民居改造多樣化示范,確定承德市豐寧縣云霧山村、廊坊市固安縣南王起營村、邢臺市南和縣南韓村、張家口市涿鹿縣紅廟堡村為民居節能保溫、彩瓦坡屋頂、鋼結構材料應用、現代生土建筑等多樣化示范村,給予重點指導支持,建設成為了不同樣式風格的示范樣板。
農村危房改造重在居住安全。全省危房改造任務10.7萬戶,目前已基本完成任務。在工作中,我們堅持規范管理,不斷提升改造綜合效果。一是公平公正確定補助對象。堅持解決經濟最貧困、住房最危險農戶基本居住安全的原則,按照戶申請、村評議、鄉鎮審核、縣級審批的程序確定危房改造戶,并將補助對象基本信息和各審查審批環節的結果在村務公開欄進行公示。二是嚴格補助標準和建設標準。實施新建、維修省級分類補助標準,對新建戶平均每戶補助1.6萬元,維修戶平均每戶補助5500元,建筑節能示范戶再增加3000元。建設標準原則控制在60平方米以內,家庭人數較多的,人均建筑面積不超過18平方米。三是強化質量安全管理。對市縣鄉(鎮)有關工作人員和農村建筑工匠進行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管理和技術能力。建立了質量安全責任制度、巡查制度、竣工驗收制度,保證改造質量。
浙江 舟山塑造新時代鄉村風貌特色的內在機制
張靜 浙江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規劃師
沙洋 浙江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規劃師
鄉村風貌是一種活態的文化,有其形成的內在機制。隨著當前各種客觀條件的改變,機制也在改變。新時代的鄉村應順應這種改變,塑造既不割裂歷史又具有時代感的新的風貌特色。我們以浙江舟山海島鄉村為例,分析傳統機制在現階段發生的變化及其原因,尋找新老機制之間的聯系,歸納出當代的新機制。
形成舟山海島鄉村的內在機制
傳統鄉村風貌特色的形成有其歷史、自然、社會等多方面的原因,受到當時當地各種條件和村民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
氣候地質。舟山自古以來經常遭受臺風侵襲,因此傳統建筑多采用厚重的石墻、低矮的屋頂,即使是新建筑也盡量減少屋檐、陽臺等懸挑結構的面積,降低風阻,給人堅實、厚重的感覺。
工藝材料。在舟山多數漁農村形成時期,建設條件以人力、畜力為主,村莊建設總是盡量少地改變地形、盡量多地爭取日照和空間。因此,村莊依山就勢,有機布局。由于孤懸海外交通不便,村莊建筑多就地取用石材,但石材難以取得較大的跨度,因此海島建筑陽臺、窗洞狹小。
生產生活方式。如船只停泊修理、產品晾曬加工交易等多在碼頭一帶進行。因此,碼頭成為帶型公共活動中心,并沿主街向村內延伸。
歷史文化。由于受到海禁和倭亂的影響,舟山海島鄉村普遍歷史不長,宗族觀念淡薄,但是海防、宗教和漁業文化在舟山漁農民的精神生活中舉足輕重。因此,海島村莊少有宗祠,但廟宇分布廣泛,民俗活動通常在碼頭一帶舉行。
現階段機制的變化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海島鄉村的發展在開發建設方式、生產生活需求等各方面與過去相比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工藝與材料的通用化。物流業的高度發達使建設無需就地取材,現代建筑工藝同樣能夠滿足抗風等氣候地質條件的要求。再如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現代集約化的漁業生產方式使村莊逐漸剝離了生產功能,海島鄉村旅游的發展使部分村莊兼具旅游度假功能,對環境品質的要求大大提高。框架結構、大面積落地窗以及擁有豐富“灰空間”的建筑形式將更受歡迎。
舟山海島鄉村發展的新機制
新老機制不是完全割裂的,有些一直在發揮作用,有些轉化為新的形式。新的機制應當對傳統有所延續和傳承,有機更新才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村莊布局。依山就勢的布局方式依然適用,但同時須滿足日照通風、消防交通等現代生活要求,并根據海島鄉村的不同類型充分考慮漁用場地、避風、鄉村旅游等方面需求。
農房建造。敦實厚重的建筑仍然適應海島自然條件,新的材料和工藝帶來更加舒適的居住體驗,也帶來農房建筑形式的本質改變,從而具有了時代特征。對傳統文化的重新重視使得傳統工藝和材料的運用雖減少但不會消失;對于有景觀度假需求的農房,露臺和大面積玻璃窗帶來經濟價值;良好的遮陽和通風設計適應海島氣候,但同時要考慮避免臺風破壞等。
環境建設。保護礁石、沙灘、動植物等特征性環境要素,也是保護海島脆弱的生態環境的要求。落葉蔓藤類植物和低矮灌木更適應海島氣候,溫馨質樸的小院既是漁農家生活的需要,也符合休閑度假的要求。
文化傳承。傳統文化的空間載體應當得到保護和發揚,創新的文化表現形式可以嘗試。通過產業提升留住原住民,增強其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傳統文化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后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