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茜
10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住建部新聞發言人倪虹、村鎮司司長趙暉介紹了我國傳統民居調查、傳統村落保護和農村危房改造等工作的有關情況。
“我國已經完成了首次國家層面的傳統民居調查,住建部根據調查結果梳理出599種傳統民居類型,并編纂完成了《中國傳統民居類型全集》。”倪虹介紹道。
從當天召開的發布會上了解到,兩年來,住建部會同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下稱四部局)已公布兩批1561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其中327個村落已被列入2014年第一批中央財政支持范圍。第三批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將很快公布,三批合計2500多個。另外,2008—2014年,農村危房改造每年的當年開工率都接近100%,當年竣工率在90%以上。
保護有成效,發展待破題。近年來,雖然傳統民居調查、傳統村落保護和農村危房改造工作都開展得卓有成效,但還需要資金、政策等方面的大力傾斜,以達到更好的保護目的。
我國將建中國傳統民居保護目錄
2013年12月,住建部啟動了傳統民居調查工作。本次調查覆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港澳地區,歷時9個月,完成了傳統民居類型、代表建筑和傳統建筑工匠的逐縣調查。
“此次調查成果包括1692種民居、3118棟代表建筑、1109名傳統建筑工匠。經反復討論、科學梳理,歸納出564種民居類型,再加上香港、澳門等地歸納出的35種民居類型,共計599種,這些民居類型全部被納入了《中國傳統民居類型全集》。”倪虹介紹道。
這是首次國家層面的傳統民居調查。通過這次調查,一些傳統民居研究基礎比較薄弱的地區填補了空白,一些具有一定研究基礎的地區全面擴展了調查范圍,一些研究基礎比較好的地區深化了研究成果,相關部門也全面掌握了我國傳統民居的分布狀況。
趙暉介紹說,《中國傳統民居類型全集》是我國第一部體系完善的中國傳統民居分類全集,是一部涵蓋了現存傳統民居幾乎全部類型的著作,展示了中國傳統民居的全貌。這套全集第一次以統一的體例、格式梳理和編撰,推進了民居的比較研究。
在談到未來如何保護傳統民居時,倪虹表示,下一步,住建部將在這次調查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各地傳統建筑文化和營造技藝的深入調查,研究傳統建筑設計理念和建造方法,提取傳統民居的優秀元素。另外,還將建立中國傳統民居保護目錄,開展傳統民居保護修繕工作。
拆并中國傳統村落行為將被嚴令禁止
2012年,四部局首次開展了全國傳統村落調查工作,2013年和2014年分別組織了補充調查。通過建立傳統村落調查信息系統,我國掌握了近1.5萬個傳統村落的傳統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信息,基本收錄了有一定保護價值的村落。
與此同時,四部局還成立了保護發展專家委員會,建立了名錄保護制度和技術審查制度,制定了實質性支持政策和保護項目管理措施。
“2014—2016年,中央財政將整合現有農村環境保護、一事一議等5個專項資金,按平均每村300萬元的標準共提供114億元補助資金,使中國傳統村落的文化遺產得到基本保護。目前,已有327個中國傳統村落獲得支持。”趙暉進一步解釋道。
住建部目前正在組織修訂1993年頒布的《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擬納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內容,明確嚴禁拆并中國傳統村落,提出各級保護發展責任和義務,建立傳統村落掛牌保護制度、瀕危警示和退出機制、建設項目規劃許可制度、方便公眾參與的輿論監督制度。
下一步,四部局還將在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專家委員會下成立片區專家組,要求地方為每一個中國傳統村落指定省級駐村專家和村級聯絡員,挖掘優秀的傳統建筑工匠,直接培訓駐村專家、工匠、村級聯絡員及相關基層技術和管理人員。
農村危房改造“十三五”規劃將制定
2008年,中央支持貴州省率先開展了農村危房改造試點。2009年起,住建部又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開展了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范圍試點。
“2008—2014年,中央累計安排1191.72億元補助資金,支持了1565.4萬貧困農戶改造危房。目前,戶均補助標準已從初期的5000元逐步提高到7500元,同時對邊境一線農戶和建筑節能示范戶額外補助2500元,對貧困地區農戶再增加1000元。”對于近些年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進展情況,倪虹給出了上述數據。
除此之外,農村危房改造的技術標準也得到完善,先后出臺了農村危房鑒定技術導則、抗震安全基本要求、最低建設要求等具體規定。同時,還形成了農戶檔案信息化管理制度、逐級年度績效評價制度、中央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監管措施。2008—2013年,農村危房改造每年的當年開工率都接近100%,當年竣工率在90%以上,其中2011年達到97%。
“對于農村危房改造,我們還將組織開展現狀調查工作,抓緊時間制定農村危房改造‘十三五’規劃,落實省級投入與制定分類補助標準等責任,繼續完善農戶檔案管理信息系統,指導各地加強農村危房改造基層管理能力建設。趙暉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