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靜
“過去我們的傳統城鎮化道路帶來了環境污染、資源過度消耗,土地嚴重退化,交通擁擠,生物多樣性消減,人居環境惡化以及生態承載能力衰減等一系列城市病和資源與生態環境危機問題,致使城鎮化處于兩難境地。”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在談及如何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時說。
李文華指出,我國的新型城鎮化之路應該是經濟高效、生態環保、集約節約、傳承文化、智慧創新、綜合協調的健康城鎮化道路。
“城鎮化的空間布局,應根據地區經濟發展情況和當地的自然條件、環境容量、生態承載力等因素區別對待。中國的城鎮化,從空間布局上來看應有不同的層次,既要注重大城市的發展,也要注意其與中、小城市和鄉鎮的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同時還要注意城市與周圍城市構成的城市群的關系。從時間上來看應該根據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自然條件的具體情況,本著因勢利導和循序漸進的原則,積極而有序地進行。”李文華說。
要堅持生態文明,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劃定每個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的開發邊界,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按照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合理結構;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擴大森林、湖泊、濕地等綠色生態空間比重,同時切實保護耕地、園地、菜地等農業空間,充分發揮自然以及人工生態系統在氣候調節、水調節等方面的服務功能;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土地、水等資源。
在新型城鎮化的建設目標和指標體系方面應避免采用全國統一的剛性指標,需要考慮我國自然與社會經濟條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對干旱地區、生態脆弱地區以及限制開發區等特殊區域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給予一定彈性,避免造成城鎮建設“千城一面”或無所適從的局面。
李文華指出,我國的新型城鎮化要堅持傳承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保護寶貴的文化遺產,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中國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應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注重挖掘、保護和發揚這些寶貴的財富,突出民族文化中最寶貴的遺產,傳承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的同時融入現代元素,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
同時,要防止城鎮化中的“去農業化”傾向。李文華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忽視了在城鎮化過程中土地流轉可能帶來的在農業發展方面的巨大潛力,二是現有經濟核算體制對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忽視。
李文華認為,新型城鎮化要和新農村建設融合發展,城鎮化要帶動新農村建設,不能取代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同樣化,新農村應該是升級版的農村,新農村建設過程也是漸進城鎮化過程,而不該是縮小版的城市,城鎮和農村要和諧一體,各具特色。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中,要注意保留存在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
此外,還應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納入現行生態經濟評價之中,并加快開展生態補償和加強生態紅線建設等措施。由于城鎮化過程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各國城鎮化道路受體制、制度、國情等多元因素影響,只能借鑒不能復制,所以在推進中國城鎮化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防范急于求成的心態,避免追求形式,貪大追洋。需要加強憂患意識,在當前全球變化加劇和地質災害頻發的情景下,必須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方能保障城鎮化的順利發展,要使城鎮化真正成為國家強盛、人民幸福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