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的“鐵路外交”成為媒體的熱議話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下午考察了亞的斯亞貝巴輕軌項目,埃塞俄比亞總理海爾馬里亞姆陪同。看到中埃雙方員工正在鋪軌作業,李克強走過去蹲下身子與他們親切交流,并同海爾馬里亞姆總理、埃塞當地工人一起拿起扳手,擰緊螺絲。李克強對施工人員說,要精心施工,保進度、保質量,讓中國修建的鐵路使非洲人民更長久地受惠。通過一個又一個合作的工程打造中國裝備
走出去的“高地”,帶動中國裝備更多、更好地走出去,實現互利共贏。
中國裝備尤其是
高端裝備正在走出去,但走出去的路并不是一帆風順,其中各種國際標準就是中國裝備走出去的最大障礙。中國在一些
高端裝備上的技術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且在國內也有實際使用和運營經驗,但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就受國際標準所桎梏。以高鐵為例,中國高鐵無論技術水平,還是運營里程、最高時速,都已經是世界第一,我們走出去還有資金優勢,有的還給所在國提供貸款,但在實際項目操作過程中還受制于國際標準,也就是歐洲標準、美國標準和日本標準,中鐵建參與土建的土耳其安伊高鐵項目,采用的歐洲標準,目前中國公司參與正在商談的伊朗高鐵,也確定采用歐洲標準。中國高端裝備走出去需要建立我們自己的“
中國標準”,在“通過一個又一個合作的工程打造中國裝備走出去的‘高地’”的同時,也要打造“中國標準”走出去的“高地”。
標準之爭其實就是利益之爭。標準就是一道門檻,中國企業要想進入相關市場就必須要跨過這道門檻,然而跨過這道門檻也非易事,還是以高鐵為例,中國高鐵要想通過歐洲標準認證,就需要將所有產品裝備都要經過歐洲標準認定,這所需的花費是不菲的,而且還要時間來改造那些不符合其標準的產品和工藝流程,這就讓中國高鐵喪失了最佳競爭時期。世界所熟知的高鐵技術,除了中國高鐵也就是歐洲之星和日本新干線,但從運營里程、最高時速和經驗來說,中國高鐵已經被其他兩個遠遠甩在身后,那為何我們就不能樹立一個“中國標準”?在我們進行高鐵項目建設時也要將“中國標準”輸出去,通過一個又一個項目讓世界接受“中國標準”。
樹立“中國標準”不僅要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合作項目走出去,我們還必須將“中國標準”系統化和文字化。中國高鐵為世界所關注,但至今沒有一本完整的英文版中國高鐵標準規范,中國路橋總承包的肯尼亞蒙內鐵路是國際上第一條采用中國標準建造的現代化新型鐵路,但“中國標準”走出去且遭遇了尷尬,中國路橋工程公司總經理文崗就這樣對媒體描述過:“我們說中國標準怎么好,外國客戶感興趣要看我們的標準規范,我們都拿不出他們看得懂的英文版的。肯尼亞蒙內鐵路由我們路橋公司自己翻譯了主要部分,提供給對方。”這種尷尬不會只是高鐵產業面臨的,“中國標準”不能只是我們內部的標準,更應該成為一種國際標準,而成為國際標準首先就需要過文字關。
“玩標準”是企業競爭中最高端的方式,通過制定標準將競爭者擋在市場之外,通過認證削弱競爭者的優勢,在中國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的今天,不能忽略標準之爭,不重視“中國標準”建設將會永遠成為游戲規則的遵守者,而不是游戲規則的制定者。
(中國產經新聞報 雷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