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從節水開始
作者:admin 單位:國家工程建設標準化信息
□ 記者 劉喆 通訊員 徐慧緯
2014年3月22日是第22屆“世界水日”,主題確定為“水與能源”。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詮釋了水與能源的關系。節水是解決城市水安全問題的重要舉措,也是提升環境承載能力的有效手段,對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在北京考察時明確要求,“要深入開展節水型城市建設,使節約用水成為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每個人的自覺行動”。如何因地制宜地尋找切實可行的節水方案,提高用水效率,成為各地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工作。
合肥:節水向地下延伸
安徽省合肥市近年來軌道交通建設步伐不斷加快,28.75公里長的1號線以及30.06公里長的2號線已開工建設,計劃分別于2016年、2017年通車。軌道交通3號線也將于今年內開工,每天有6000人活躍在19處地鐵工地。
在施工中,各項目部十分重視節水工作。以該市軌道交通1號線盾構隧道為例,工地安裝水表計量并繳費,衛生間全部安裝了延時閥、雙檔水箱等節水器具,并做好維護,沒有出現跑冒滴漏。生產用水主要是盾構機運行中的冷卻水,使用后全部用管道輸送出隧道,進入沉淀池后,實現設備冷卻用水循環利用、二次利用,每月可節約200立方米的自來水。
蘇州:依托載體建設推進節水技改
江蘇省蘇州市依托節水型企業、單位和節水型小區等載體建設,重點抓好年取水量50萬立方米以上用水大戶的用水管理工作。與市公共機構節能辦、市教育局、市旅游局等部門加強協作,共同推進節水型機關、節水型學校、節水型賓館活動建設。同時,堅持以制度建設推動節水型機關創建,制定了機關能耗消耗統計制度,將用水情況列入年度管理目標進行考核;設立公共機構節能節水扶持資金,組織加大節水技術改造,促進機關單位水電智能化管理。近3年來,該市投入節水技改經費2.48億元,安排節水技改補助經費470余萬元,年節水量達1820萬立方米。對年取水量大于30萬立方米的用水單位制定了水平衡測試分年度計劃,累計完成450余家企業單位測試,落實節水措施1100余項。落實居民階梯水價制度,引導市民形成科學合理的用水方式。
宿遷:完善節水設施“三同時”管理
2010年江蘇省宿遷市出臺《建設項目節水設施三同時管理辦法》,其中對節水措施方案編制與審查、節水設施的設計與施工、節水設施驗收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2012年宿遷市制訂了《宿遷市節約用水管理辦法》、《宿遷市城鄉供水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有關內容。在工作落實中,該市形成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的協調的工作機制。首先抓節水措施的審查,由規劃部門牽頭對所有的新建、改建、擴建的項目征求節水管理部門的意見;其次是項目批準階段,市發展改革部門要征求節水管理部門對節水措施方案進行評估的意見,市節水管理部門對所有項目的節水措施方案進行備案管理;最后,施工圖審查階段,住房城鄉建設部門根據節水措施備案情況進行審查。在施工階段,節水管理部門進行跟蹤復查;在竣工階段,根據市政府出臺《宿遷市市區房屋建筑工程竣工驗收備案管理辦法(試行)》,把節水驗收納入范圍。未申請驗收的,將直接影響房屋竣工驗收備案、工程交付使用和房屋產權登記。
自工作實施以來,出現三個轉變:一是建設單位紛紛主動申請驗收,自覺實施節水“三同時”的建設和管理;二是節水管理工作局面發生逆轉,變被動審查為主動服務;三是構建了互信平臺,激發了節水活力,節水政策得到順利貫徹落實。
廣州:“微視頻”分享節水心得
在今年的“世界水日”前夕,“廣州市節約用水微視頻大賽”舉行頒獎儀式。本次大賽旨在為廣大視頻制作愛好者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平臺,在構思、制作、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深入了解節水辦法、分享節水心得,同時在對比賽的宣傳過程中向公眾傳播節水理念。
大賽歷時兩個月,針對活動對象以年輕人群為主的特點,主辦方以校園廣告牌、校園傳單、網站活動發帖等方式開展比賽宣傳。共有13位參賽者提交了作品,其中倡議節水教育的《愛水惜水從小做起》、提醒愛護公共用水設施的《公益節約用水》、展示節水細節的《水的未來由您我定奪》和呼吁保護水資源的《節約用水》分獲一、二、三等獎,作品《反正水很重要》和《呼吁節約循環用水》獲得最佳創意獎和最佳攝影獎。
煙臺:全方位構建城市節水文化
近年來,山東省煙臺市節水辦公室一直把節水教育和節水宣傳當作一項常規性工作來部署,突出宣傳重點、創新宣傳形式、實行常態化宣傳,全方位構建城市節水文化。
該市連續3年經常性地開展節水進學校、節水進企業、節水進社區和節水進機關等系列活動,加大日常節水宣傳力度;將中小學生教育作為節水教育的重中之重,定期在學校進行節水專題講座和培訓會,組織節水主題征文和繪畫比賽,專門編印了中小學節水課外讀本和節水漫畫集,引導學生從小養成節水習慣;利用傳統和現代媒體相結合,建設節水網站,制作節水專題片和微電影,定期印制節水期刊、特刊等宣傳材料;充分利用報紙、電臺、電視臺等各類媒體,采用沿街電子顯示屏、短信和彩鈴等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集中專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