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粉嫩人妻中文在线,中国性爱网在线观看视频,国产又色又爽无遮挡免费,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4k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注冊帳號

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

當前位置: 主頁 > 綜合新聞 >
霾勢兇猛,靠“驅”還是靠除?
作者:admin 單位:未知
 □ 徐海波 陳剛

  高速封路、滿城口罩、出門迷路、學校停課……繼史上最嚴重霧霾襲擊東北后,全國許多城市都成“霧都”,就連風光秀麗的海南島也籠上“灰紗”。“霧霾滿面”已拉響“警報”。治污雖已達成共識,但一些地方囿于被動應對,驅霾“靠風吹”,治理“靠別人”,收效甚微。當前,治理大氣污染不容遲疑,急需觸及根本問題,并列出“責任清單”,強力執行。

  “霾”下凈土幾何?
  “滿大街都是口罩,能見度低,只好不去室外。”上海張女士在辦公室往外望去,平日里清晰可見的東方明珠只剩一個塔尖,在建第一高樓上海中心也只有朦朧的輪廓。連日來,上海遭遇四面“霾”伏,8日更是達到重度污染。環保部門建議中小學暫停戶外體育課,暫停露天群眾活動和體育賽事。
  今年10月底以來,從東北到京津冀魯,再到長三角、長沙、柳州等地,霧霾侵襲范圍越發擴散。就連“中國空氣最干凈”城市三亞,受外界污染物質輸入影響,一些市民出門也戴上了口罩。有網友調侃說:遛狗不見狗,狗繩提在手,見繩不見手,狗叫我才走。
  霧霾天氣在北方,特別是華北地區已成為常態。梳理近年來各地發生霧霾的頻率發現,東北、華北地區秋冬季節頻繁遭遇霧霾超過10年,但南方不少地區卻是近些年的新變化。
  8日,因空氣重度污染,南京“拉響”大氣污染橙色預警,晨練的老人只能停留在室內。同一天,杭州多個監測點PM2.5指數爆表,空氣重度污染。從上海去杭州出差的白領何慧說:“天都是灰蒙蒙的,幾個有氣管炎的同事一下車就不舒服,連去賓館的路都找不到了。”
  除了空間上的擴展,“霧霾季節”的時間也拉長了。一些城市不僅秋冬季,就連夏季也一樣霧霾籠罩。如今年6月,北京霧霾天氣高達18天,是近10年同期霧霾天數的3倍。
  長期研究大氣污染的南京大學教授劉紅年等專家表示,總體而言,霧霾污染趨勢還在增強。中國氣象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國平均霧霾天數為52年來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蘇等13地均創下“歷史紀錄”,呈現出持續時間長、范圍廣、影響大、污染重等特點。

  污染累積環境容量下降
  不論是氣象數據分析,還是人們的切身感受,霧霾越來越頻繁。部分專家認為,天氣變化并未出現較大起伏,“人為因素”影響環境、大氣污染仍在累積、環境容量下降,是霧霾高發的根源。
  中國氣象局與中國社科院近日聯合發布的《氣候變化綠皮書》顯示,我國霧霾天氣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化石能源消費帶來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主要源于熱電排放、工業尤其是重化工生產、汽車尾氣、冬季供暖、居民生活,以及地面灰塵等。“我國是一個患有‘煤癮’的國家,全球45%以上的煤炭都是在中國燒掉的。”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王金南教授指出,要治理大氣污染,“必須把煤耗降下來,把‘煤癮’戒一戒。”“大氣污染越來越表現出區域性、擴散性特征。污染源不是一個地區形成的,也不能僅靠一地的努力。”劉紅年說,區域性大氣污染與高排放的工業布局直接相關。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郝吉明等專家開展的“中國區域空氣質量綜合控制體系”專題研究發現,我國各城市的大氣污染正逐漸從局地污染向區域污染演變。在東部的京津冀和長三角等區域,重污染發生體現出同步性。
  報告顯示,我國城市大氣中PM2.5濃度處于較高水平,伴隨PM2.5等環境濃度的升高,東部地區的環境空氣呈現出多污染物共存、相互影響等復合大氣污染特征。
  對于10月以來,海南海口、三亞等城市連續出現輕度污染現象,劉紅年認為,當地能源結構較為“清潔”,受周邊地區氣流輸送因素較大。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的一項緊急研究印證了這一分析:大氣遠距離遷移,逆溫天氣空氣流動性差,本地污染源等因素疊加是三大原因,而大氣遠距離遷移是主要原因。
  部分環保專家認為,我國主要污染物減排成效明顯,但大氣污染仍在累積、環境容量下降,主要大氣污染排放總量遠遠超過了環境容量,是霧霾高發的主要原因之一。環保部10月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有所下降,如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1199.3萬噸,同比下降2.37%。

  治霾切忌打“小算盤”
  面對霧霾,各地應急響應不斷,停駛部分公務車、企業減排或停產、部分工地停止作業、人工降雨……但許多人發現,霧霾污染卻未見明顯好轉。專家認為,雖然霧霾頻發,但其危害并不像臺風暴雨一樣明顯,一些地方對治理霧霾未引起足夠重視。“高污染企業只是搬離到附近地區,即使環評發現項目問題,但為了發展經濟并未叫停。”劉紅年認為,一些地方政府對霧霾天氣處于“應付狀態”,相關的減排措施只有總體規劃,但真正落實不夠。
  當前,一些企業和地方政府在治理污染方面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擔心影響經濟、稅收和就業,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項目偷偷地上,節能減排任務難以落到實處。
  專家認為,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政績“好看”,片面追求GDP,懷著“羊隨大群不挨打、人隨大流不挨罰”的心理,想著霧霾大家一起扛,以不變應萬變。也有地方官員雖有心治污,卻發現自己“單打獨斗”,最終失去動力。或者無奈歷史欠賬太多,于是只好一邊還舊賬,一邊欠新賬。
  武漢大學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傳江表示,和大氣污染現狀相比,我國傳統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并不能很快改變,特別是落后產能過剩、環保治理技術滯后等問題沒有根本改觀,霧霾治理壓力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很大。
  當前,多個城市陸續出臺“應急預案”,啟動聯防聯控機制。但業內人士擔心,各地利益糾葛深、資金缺口大和法規約束弱導致了地方各自為戰,治霾積極性不高,不能真正聯控聯防。“應急方案非常必要,能夠盡快見到效果,但各地政府也要下定決心,采取切實措施,調整政策導向,進行長期性治理。”劉紅年說,在確保經濟運行平穩的前提下,要以更大力度推進經濟轉型、能源結構調整。
  劉傳江說,要真正打贏大氣污染防治這場硬仗,僅靠政府部門還遠遠不夠,廣大公眾要積極參與,選擇綠色出行,使用清潔能源或小排量汽車都責無旁貸,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改善環境質量、建設“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