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由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指導,鋼結構專業委員會和依托管理單位中冶京誠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學術大會分論壇——“第三屆鋼結構技術與標準創新論壇”在成都順利召開。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副理事長兼常務副秘書長蔡成軍,鋼結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兼中冶京誠總經理、黨委副書記韓冰參加論壇并致辭,浙江大學童根樹教授等六位專家、學者圍繞鋼結構技術與標準創新主題做了精彩報告,論壇由鋼結構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董超主持。

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副理事長兼常務副秘書長蔡成軍
會上,蔡成軍追溯了鋼結構專業委員會的發展歷程,介紹了委員會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他強調,技術創新在鋼結構領域極具重要性,要注意數字化和國際化趨勢下的標準制定,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鋼結構標準體系。鋼結構作為建筑領域的重要分支,其技術創新與標準制定對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意義,要以此次論壇為契機,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推動我國鋼結構技術向更高水平邁進。

鋼結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兼中冶京誠總經理、黨委副書記韓冰
韓冰指出,協會自1979年成立以來,走過了45年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目前已成為我國工程建設標準化事業的中堅力量。中冶京誠管理的鋼結構專業委員會作為協會第一個分支機構,承載著協會的重托和期待,在標準制修訂、宣貫培訓、推廣使用、學術研討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為我國鋼結構工程的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后續,鋼結構專業委員會和中冶京誠將繼續加大對標準化工作的投入,攜手各會員單位共同譜寫鋼結構工程建設標準化工作新篇章。

鋼結構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董超
在報告環節,浙江大學教授童根樹做了《單軸對稱截面吊車梁的穩定性》報告,指出目前中國鋼標、歐標和美標在單軸對稱截面吊車梁穩定系數方面存在的問題;西南交通大學教授余志祥做了《AI賦能的鋼結構施工監控非接觸測量技術》報告,介紹了在超大懸挑鋼結構、大型橋梁、觀光塔鋼結構中采用AI賦能的非接觸式技術特點和應用案例;中冶京誠華宇公司結構室負責人閆思鳳做了《單跨高層鋼結構框架工程實踐及相關節點研究》報告,給出了應對抗震規范關于單跨框架限制規定的解決辦法及框架梁柱剛接節點的設計建議;同濟大學副研究員金華建做了《高性能建筑鋼結構應用技術規程》報告,對高性能建筑鋼結構規程的編制背景、主要內容、高性能減震構件及工程應用,做了全面的講解;重慶大學副研究員單文臣做了《裝配式高層鋼-混凝土混合結構技術規程介紹》報告,對規程背景、基于一致倒塌風險的結構抗震分析方法、單重抗側力結構設計方法等進行了深入的講解;華電科工股份有限公司鄭州分公司總經理張華松做了《光伏板索支承結構技術規程解析及應用》的報告,對規程編制背景、條文、光伏板索支承結構產品系統、應用案例等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浙江大學教授童根樹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余志祥

中冶京誠華宇公司結構室負責人閆思鳳
同濟大學副研究員金華建
重慶大學副研究員單文臣
華電科工股份有限公司鄭州分公司總經理張華松
此次論壇,為鋼結構行業內的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搭建了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促進了行業內部的交流與合作,加強了鋼結構技術和標準的傳播與普及,為我國鋼結構工程建設標準化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期間,韓冰受邀參加了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45周年慶典暨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學術大會。中冶京誠管理的鋼結構專業委員會榮獲協會先進分支機構稱號。
論壇采用現場報告和線上直播相結合的方式,近2000人參加。
鋼結構專業委員會榮獲協會先進分支機構稱號上臺接授獎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