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9月10日,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國際化論壇在廣西南寧隆重舉辦。此次論壇旨在打造高水平、高效率、高規(guī)格的標準國際化學術交流平臺,共設置開幕式、主旨報告、院士論壇、高端對話、高端沙龍等板塊。其中,在高端沙龍環(huán)節(jié),廣西大學校長韓林海、長安大學校長沙愛民、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標準定額研究所副所長李大偉、中國鐵路經濟規(guī)劃研究院有限公司技術標準所原所長倪光斌、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存東、建研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長冷發(fā)光,以“致敬標準化工作者,弘揚科學家精神”為主題,圍繞標準科技創(chuàng)新、標準國際化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沙龍由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xié)會副秘書長蔡成軍主持。編輯部對專家發(fā)言進行了整理。精彩內容將持續(xù)推出,敬請關注。
建研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長冷發(fā)光:
主持人
請您從ISO/TC71的角度談一談標準國際化的經驗分享。
冷發(fā)光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作為國內技術對口單位對口ISO/TC71“混凝土、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Concrete,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pre-stressed concrete)及其下屬7個SC。同時,全國混凝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458)是ISO/TC71的國內對口標委會,SAC/TC458的秘書處設在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ISO/TC71發(fā)布國際標準78項,在編標準29項。有30個P成員國,63個O成員國。中國是ISO/TC71及其下屬7個SC的P成員國,擁有投票表決權。
現(xiàn)結合標準國際化工作實際談談個人的幾點體會。
一、中國主導與參與ISO/TC71標準情況
(1)中國主導制定并發(fā)布ISO標準1項:
ISO 23945-1 Test methods for sprayed concrete——Part 1: Flash setting accelerating admixtures-Setting time于2022年7月發(fā)布。
中國主導在編的ISO標準3項,其中1項制定,2項修訂:ISO 16521 Design standard for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FST) hybrid structures的制定,ISO 12439 Mixing water for concrete與ISO 10406-4 Fibre-reinforced polymer (FRP) reinforcement of concrete-Test methods — Part 4: FRP grids的修訂。
(2)中國主導制定在編的ISO技術規(guī)范1項:ISO/TS 21056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 Additional provisions and guidance for specification, performance, and production。
(3)中國主導在進行提案溝通的ISO標準3項:Specifications (classifications)for FRP bars and FRP grids、ISO 23945-2 Test Methods for Sprayed Concrete -Part 2: Sampling fresh and hardened concrete、ISO 23945-3 Test Methods for Sprayed Concrete - Part 3: Measurement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4)中國注冊多位專家成為外國主導的國際標準工作組工作專家。
二、中國嘗試參與ISO/TC71組織任職情況
ISO/TMB于2020年7月向委員會各成員國發(fā)出了關于承擔ISO/TC 71委員會、ISO/TC71/SC1和ISO/TC 71/SC 5分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的投票,國內技術對口單位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作出了我國愿意申請承擔秘書處的回復投票,并積極準備和提交了申報材料。遺憾的是,根據(jù)ISO/TMB最終投票結果,ISO/TC 71、ISO/TC71/SC1和ISO/TC 71/SC 5分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分別由俄羅斯、日本和韓國承擔。
三、中國主導國際標準的立項流程、注意事項及難點
國家市場監(jiān)管總局標準創(chuàng)新司(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以 SAC 名義代表中國參加ISO 的活動。我國專家需通過國內技術對口單位參與ISO活動。
(一)立項流程
一般中國主導國際標準的立項流程包括準備工作、提案材料準備、提案材料提交三個步驟。
(1)準備工作
1)明確提案適合的申報渠道(明確擬提出的項目提案屬于哪個SC,是否符合相應的ISO TC/SC業(yè)務計劃)。
2)是否符合國際標準體系需要(是否屬于ISO專業(yè)領域的空缺,擬提出的國際標準新工作提案的顆粒度與相應的已發(fā)布的國際標準顆粒度是否相仿)。
3)全球市場相關性如何?(擬提出國際標準新工作項目提案中的主要標準化對象是否適用于全球多個地區(qū)/國家的市場、在全球市場上所占的市場份額或未來3-5年可能達到的市場份額)。
4)與相關國際標準的關系如何?(擬提出國際標準新工作項目提案與相關國際標準的關系以及與相關地區(qū)/國家標準的關系包括標準的參考引用關系等)。
(2)提案材料準備
草案或者大綱、ISO的提案申請表form4、國內的提案審核表。
(3)提案材料提交
提交給對應的ISO TC/SC國內技術對口單位。經國內技術對口單位、行業(yè)主管部門和國家標準化主管部門審核后正式對外報出。
提案提交后,經ISO TC/SC主席秘書、技術官員審核后,將在ISO TC/SC正式發(fā)送國際標準新工作項目提案并請各國投票。
提案通過ISO的TC或SC秘書處分發(fā)給正式成員(P成員)進行書面投票,投票期為8周或12周,同時作為信息提供給觀察員(O成員)和一般成員。
提案獲得投票2/3贊成,并且對于不超過16個成員的TC/SC,至少4個正式成員(P成員)積極參與;對于超過16個成員的TC/SC,至少5個正式成員 ( P成員》積極參與,則認為通過。如投票通過,提案就注冊為ISO的TC或SC的新工作項目,并將投票結果報告ISO。
如果提案不屬于任何一個SC,但屬于TC的業(yè)務范圍,也可以向TC直接申請立項,在TC下直接成立工作組。
(二)注意事項
(1)國際上遵循ISO/IEC導則,遵循公開、透明、無歧視、協(xié)商一致的原則。
(2)國內遵循國家市場監(jiān)管總局標準創(chuàng)新司(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相關的管理辦法。主導和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專家代表中國立場,要做到有組織、有紀律,維護中國形象。
(三)難點
(1)國際標準培育周期較長、研制難度較大,需要持續(xù)、穩(wěn)定投入;
(2)技術、規(guī)則、國際關系缺一不可。
四、中外混凝土材料領域標準對比
對比來看,我國混凝土技術標準體系與國際及發(fā)達國家與地區(qū)的混凝土技術標準體系的共性及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幾個方面:
(一)與國際及發(fā)達國家與地區(qū)相同,我國混凝土技術標準體系組成架構上基本完備
隨著多年來的發(fā)展和完善,我國混凝土技術標準體系從組成構架上已經基本完備,囊括了混凝土在建設工程中應用和評價的全部環(huán)節(jié),基本不存在某一領域標準空白的問題。
(二)我國混凝土技術標準整合性較強但更新頻率較低
以混凝土試驗方法標準為例,我國混凝土的試驗方法主要是三大國家標準:GB/T 50080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試驗方法標準、GB/T 50081混凝土物理力學性能試驗方法標準、GB/T 50082普通混凝土長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試驗方法標準,與歐盟標準較為類似,歐盟標準按新拌混凝土、硬化混凝土劃分。囊括了幾乎所有的混凝土性能試驗方法。而ISO 1920混凝土試驗方法是系列標準,共分為12個部分;ASTM分為10多個標準;日本更是分為20多個標準。它們的每個性能試驗方法都是獨立的一部標準。
我國標準整合性較強,與國外標準往往是一對多的關系,給標準使用人員帶來了極大便利,往往查看少量的標準即可了解幾乎所有的技術要求。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國標準所涉內容較多、范圍較廣,導致難以通過及時修訂,與相對應的多部國外標準進行同步地協(xié)調。仍以耐久性試驗方法標準為例,美國標準可以根據(jù)單個試驗方法的研究情況和進展對相應的某個標準進行及時修訂,如《混凝土抗快速凍融性試驗方法》ASTM C666自2003年以來分別在2008年和2015年進行了修訂;《硬化混凝土與砂漿收縮試驗方法》ASTM C157分別于2006年、2008年和2014年進行了修訂;《混凝土抗氯離子滲透性試驗方法-電通量法》ASTM C1202制定于1997年,自2005年至今基本每一年或者兩年就會修訂一次。而我國的《普通混凝土長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試驗方法標準》GB/T 50082自1985年制訂以來,由于所涉及方法多、修訂難度很大,僅在2009年進行了一次修訂,近年來進行了第二次修訂。
(三)我國原材料來源更加豐富,產品標準更加多元
由于我國近年來仍處于基礎設施建設高速發(fā)展的階段,混凝土生產及應用規(guī)模巨大,對原材料的需求量也巨大。并且,我國幅員遼闊,各類天然及工礦業(yè)廢渣資源豐富,所以我國用于配制混凝土的原材料更加多元,因此也制定了一系列國外沒有的標準規(guī)范。例如,以礦物摻合料這一類重要原材料為例,我國對應的摻合料主要有粉煤灰、粒化高爐礦渣粉、鋼渣粉、鋼鐵渣粉、粒化電爐磷渣粉、天然火山灰質材料、復合摻合料、功能型復合摻合料,并均形成了對應的標準規(guī)范,其中不少標準在國際及發(fā)達國家與地區(qū)的標準規(guī)范中并沒有涵蓋。
(四)我國標準同國際及發(fā)達國家與地區(qū)標準相比,存在技術差異
以混凝土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的通用硅酸鹽水泥為例,我國同國際及發(fā)達國家與地區(qū)相應的產品標準對比見下表。
我國同國際及發(fā)達國家與地區(qū)的通用硅酸鹽水泥產品標準對比圖片
由上表可以看出,與混凝土試驗方法標準類似,通用硅酸鹽水泥產品標準方面,我國依然與歐盟類似,僅有一部標準。而美國和日本則有多部標準。通用硅酸鹽水泥標準方面,除了在標準數(shù)量和組成上存在差異,我國標準同國際及發(fā)達國家與地區(qū)的標準由于技術體系的根本差異,在標準的技術參數(shù)和條文內容上有著根本的不同,應當在標準使用過程中尤為注意。
以中美水泥標準為例對比:ASTM C150為不摻混合材的純硅酸鹽水泥,ASTM C595為摻混合材的硅酸鹽水泥,而ASTM C1157涵蓋C150和C595中所有一般用途和特殊用途的水泥,只規(guī)定對其性能的要求,而未限制水泥的成分或組成。中國相應標準為GB 175《通用硅酸鹽水泥》。無論從標準體系的整體思路,還是水泥的命名、分類、組成以及化學、物理性質等指標的具體細節(jié),均存在較大差異:
(1)水泥品種的劃分原則。ASTM C150按功效或用途劃分為:I型——當無任何其他類型水泥所要求的特殊性質時所用的水泥;IA型——有引氣要求時的I型水泥;II型——當有中等抗硫酸鹽要求時,一般用途的中等抗硫酸鹽水泥;IIA型——有引氣要求時的II型水泥;II(MH)型——當有中等水化熱和中等抗硫酸鹽要求時,一般用途的中抗硫酸鹽和中熱水泥;II(MH)A型——有引氣要求時的II(MH)型水泥;III型——當有高早期強度要求時使用的水泥;IIIA型——有引氣要求時的III型水泥;IV型——當有低水化熱要求時使用的低熱水泥;V型——高抗硫酸鹽水泥。C595按混合材種類劃分為:IS型——硅酸鹽高爐礦渣水泥;IP型——硅酸鹽火山灰水泥;IL型——硅酸鹽石灰?guī)r水泥;IT型——三組分混合水泥。ASTM C595按用途劃分為:通用型(GU)、早強型(HE)、中抗硫酸鹽侵蝕型(MS)、高抗硫酸鹽侵蝕型(HS)、中熱型(MH)、低熱型(LH)。并且,美國標準僅對部分水泥類型提出強度要求,且根據(jù)水泥的特性規(guī)定了不同齡期的強度要求。而我國標準GB175按混合材種類分為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礦渣硅酸鹽水泥、粉煤灰硅酸鹽水泥、火山灰硅酸鹽水泥和復合硅酸鹽水泥六類,并統(tǒng)一按3d、28d抗壓、抗折強度進行等級劃分。
(2)外加劑的使用。在我國,僅在混凝土中摻加一定量的外加劑,而在水泥生產過程中則僅允許摻入助磨劑,而不允許使用外加劑。與我國不同的是,美國水泥企業(yè)可以在水泥生產中摻加引氣劑,來專門生產引氣型的硅酸鹽水泥,美國標準還允許摻入其他功能型外加劑。
(3)水泥的物理、化學指標要求。我國標準GB175中,化學指標只是規(guī)定了SO3、MgO和Cl-的含量,燒失量和不溶物也僅僅在硅酸鹽水泥和普通硅酸鹽水泥中有具體要求,并將堿含量作為選擇性指標,其他化學成分則沒有規(guī)定;物理指標規(guī)定了凝結時間、安定性、強度的要求,并將細度作為選擇性指標。而美國標準根據(jù)水泥特性的不同,制定了強制性指標和相應的可選擇指標。
(4)水泥性能試驗方法。如ASTM水泥標準檢測抗壓強度的試件為2in×2in×2in或50mm×50mm×50mm;我國的試件為半塊40mm×40mm×160mm,受壓面積為40mm×40mm,但并非立方體試件。
五、我國混凝土材料領域標準國際化重點工作
(1)提高我國標準的技術水平,與國際標準、國外先進標準的技術指標做好協(xié)調。
(2)加強我國企業(yè)、專家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的深度,更多地參與、主導ISO標準的制修訂,參與ISO組織任職。
(3)培養(yǎng)一批對混凝土材料技術、標準熟悉,且精通外語,具有很強的溝通協(xié)調能力的國際標準化人才。
(4)開展系統(tǒng)的中外標準的對比研究,為中國主導國際標準打好基礎。
背景材料
冷發(fā)光,工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目前任中國建研院專業(yè)副總工程師、建研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長。兼任全國混凝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對口國際ISO/TC71)、全國水泥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xié)會混凝土工程質量及標準化分會執(zhí)行理事長;中國砂石協(xié)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湖南大學、中南大學、長安大學、北京工業(yè)大學等博士生導師。
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十余項,在國內外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和 著作140余篇(冊)。長期致力于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耐久性、混凝土質量控制、建材測試技術、混凝土標準化、固體廢棄物再生利用等研究和工程技術服務工作。主持和參與完成省部級和國家級課題二十多項;主編國家和行業(yè)標準三十多本,推動建立了我國第二代混凝土材料領域標準規(guī)范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