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科技創新獎”獲獎代表座談會圓滿舉辦
群英聚會共話標準碩果潤行業 專家論壇同商協會發展謀計策
之三
12月10日,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在京召開“2022年度標準科技創新獎”獲獎專家領導座談會。來自2022年度“標準科技創新獎”人才獎獲獎人員、標準項目獎、卓越貢獻獎獲獎代表,協會部分分支機構有關負責人共130余人以騰訊會議線上線下方式參加座談。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志新、副理事長兼常務副秘書長王國華、副秘書長蔡成軍及協會秘書處有關負責同志出席會議。會議由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副秘書長張弛主持。
在座談交流環節,獲得2022年度“標準科技創新獎”人才獎、項目獎和卓越貢獻獎的10多位代表進行了精彩發言,與大家廣泛交流分享了各自相關領域和行業標準化工作經驗和體會。
以科技創新提升標準水平 以標準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領軍人才、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許錦峰
標準和科技互動發展的核心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科技創新是標準的活力所在,否則標準難免陷入原地踏步、老生常談的境地。另一方面,標準實施是創新成果的價值體現,避免科研工作紙上談兵,讓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下面,我以主編的《江蘇省居住建筑熱環境和節能設計標準》為例,介紹在標準化工作過程中,科技與標準的互動過程,謹供各位同仁參考。
《江蘇省居住建筑熱環境和節能設計標準》經歷了“四步半”過程,分別為:節能30%引導、節能50%強制、節能50%強制+65%推薦、節能65%強制、節能75%強制。這一系列歷程,始終圍繞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改善居住建筑室內熱環境和提升建筑能效為目標,在節能標準工作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江蘇特色,對江蘇省高質量建筑發展起到引領作用。具體歷程如下:
一是,節能30%引導、節能50%強制標準。江蘇省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了建筑節能30%的試點工作。“十五”期間,結合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夏熱冬冷地區建筑節能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的研究、試點工程應用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節能墻體開發,于2001年編制了第一版節能50%標準《江蘇省民用建筑熱環境與節能設計標準》(DB32/478-2001),將建筑節能指標從試點階段的30%提高到50%。節能建筑試點工程與對比普通建筑測試表明,冬季室內氣溫在不供暖的情況下,提高了6.0~6.5℃,夏季在不供冷的情況下,室內空氣溫度降低了1.5℃,并且消除了烘烤感,相當于南京的普通建筑在冬季“搬到了廈門”,在夏季“搬到了青島”。依據這本標準建設的節能建筑,住戶普遍反映“冬暖夏涼”,在市場上出現了“推崇”節能建筑的熱潮。
二是,節能50%強制+65%推薦標準。“十一五”期間,在開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計劃項目“長江流域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應用規劃研究”、國家科技支撐課題“夏熱冬冷地區建筑節能圍護結構關鍵技術研究”等課題研究工作基礎上,于2008年對江蘇省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進行了修訂,該標準更名為《江蘇省居住建筑熱環境和節能設計標準》(DGJ32/J71-2008),重新設定了節能50%的強制性控制指標,并增加了節能65%的推薦性控制指標。該標準率先提出了朝陽外窗冬、夏季遮陽系數的不同規定性指標,兼顧了夏季隔熱、冬季得熱的要求。節能65%建筑試點工程群眾歡迎、專家支持;夏熱冬冷地區兄弟省份紛紛引用。
三是,節能65%強制標準。“十二五”期間,開展了國家科技支撐課題“夏熱冬冷地區間歇負荷下高效節能空調模式研究”、國際合作項目“江蘇省建筑節能技術路線研究與標準研究”、江蘇省住建廳科技項目“江蘇省建筑節能技術路線研究”等課題研究工作,結合課題研究成果,編制了2014版節能65%強制標準《江蘇省居住建筑熱環境和節能設計標準》(DGJ32/J71-2014),首次提出了夏熱冬冷地區可再生能源集中供暖建筑、普通能源分戶戶式供暖建筑的概念和規定性指標要求,帶動了建筑品質的提升,全面推動了可再生能源在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的規模化應用;提出了分戶樓板保溫隔聲和撞擊噪音的技術要求,節能且降低集中居住民眾鄰里糾紛矛盾問題。
四是,節能75%強制標準。“十三五”期間,開展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經濟發達地區傳承建筑文脈的綠色建筑營建體系”、江蘇省建筑節能科技支撐項目“綠色建筑室內環境優化技術路線和設計方法研究”、“夏熱冬冷地區超低能耗被動式建筑關鍵技術及產品研究”、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科研項目“夏熱冬冷地區超低能耗建筑被動節能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等。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建筑技術進步,需全面提升江蘇省居住建筑的節能水平,結合一系列課題研究成果,研究了江蘇省居住建筑節能75%技術路線并編制了現行標準《居住建筑熱環境和節能設計標準》DB32/ 4066-2021。該標準為節能75%強制標準,針對雙碳發展目標的新要求,基于夏熱冬冷地區居民生活習慣、用能方式等,繼續將居住建筑分為分散供暖空調建筑和集中供暖空調建筑兩大類型,從圍護結構規定性指標優化、新風系統增設、可再生能源拓展和室內環境改善等方面積極回應了雙碳目標時期建筑高質量發展的內涵,進一步提升居住建筑節能指標和細化技術要求。與此同時,采用高品質門窗可顯著減少室外噪聲影響,室內設置有組織新風后老百姓可關窗可有效降低室外噪聲,改善室內聲環境質量,整體提升居住建筑品質。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徐偉等審查專家一致認為該標準整體達到國際水平,填補了夏熱冬冷地區75節能標準的空白。
綜上,我們認為標準編制與技術創新,既密不可分,又相互促進,是行業進步的不二法寶。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推進標準國際化發展

領軍人才、華東理工大學教授侯銳鋼
我從事標準化工作大約30年左右。剛才協會領導介紹了協會標準化工作的整體情況和發展前景,到目前為至,已編制完成實施的標準1500多項,在編標準4000多項,聽完特別振奮,覺得我們整個協會標準化工作進入了一種飛速發展、爆發式增長的階段。下面,我有幾點感受與大家分享。
一是協會要加強和高校之間的聯合。標準化工作的高速發展,要求學校高等教育在工科的工程教育和人才培養方面加快步伐。要對工程建設標準化人才進行培養,要加強工程建設標準化的教育。特別是在人才結構方面,對標準化人才的本碩博都要進行強化和重點的培養,列入國家全日制教育的一個內容。工程建設標準化工作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實踐性,要求我們每一個從業人員必須彎下身子,要有工程建設的實踐,才能感悟到工程實踐中標準化工作的重要性,才能體會到市場需求對標準化的引領。現在學校的培養模式很多都是學生從學校到學校,教學模式很多情況下都是從選擇題到選擇題最后畢業,實踐性環節太少,對于提升標準化水平其實是有很大的障礙。希望在人才培養、人才教育中加強實踐性環節工程化理念的這種教育,提升標準化工作水平。協會在這方面,可以與相關高校進行緊密合作,以培育更多的工程建設標準化人才。
二是進一步推進標準國際化。在播放的《致敬標準大師 弘揚工匠精神》專題視頻片中,多位標準大師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在標準國際化方面發揮了引領作用。對于我們這么一個大國,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了這么長一段時間,我們在工程建設標準化方面,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在標準國際化工作中要強調標準的綜合性、專業性,與國際結合語言要相通和一致,所以我們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三是要進一步加強標準與科研互動。《致敬標準大師 弘揚工匠精神》專題視頻片中,多位標準大師的事跡介紹,大家在標準化方面做了很多很細致的工作,甚至做了一輩子的工作,值得我們向他們學習看齊。印象特別深刻的姜文源老先生,做了一輩子標準化工作,耄耋之年倒在了標準化工作的崗位上,特別感動也受到鼓舞,所以我想下一步要繼續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水平。我有幸于2015年在研究復合材料的工程應用的過程中,找到了市場的結合點,就是和電力行業燃煤電廠排煙筒系統進行了結合,所以在10多年的科研工作當中,帶著學生一起到現場去摸爬滾打,與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華東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共同主編完成了國家標準《纖維增強塑料排煙筒工程技術標準》GB51352。這項標準融匯了我們很多科研成果,其中材料部分獲得的國家授權發明專利有9項,結構與安裝部分有4項發明專利,其他還有3到4項的相關施工方面的專利。
《纖維增強塑料排煙筒工程技術標準》發布實施后,受到了業界廣泛的歡迎和認可,這對我們也是一個啟發,也是一個激勵。所以,對標準除了編審評以外,還要加大宣貫力度,提高采標率,提高標準的質量水平,與新技術融合發展,將是我們不懈努力的方向。
要高度重視專業標準體系建設 積極主動爭取國際標準話語權
領軍人才、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部灌排設備檢測中心常務副主任高本虎
我是來自中國水科院高本虎,主要從事管道輸水灌溉,橡膠壩等方面的試驗研究和推廣應用工作。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談談一些想法及感想:
一是完善橡膠壩工程技術標準體系。1995年,我33歲時,作為規范編寫組的組長,完成了規范編制任務。后又制定了橡膠壩壩袋產品標準和橡膠壩工程技術規范國家工程建設標準,以及建設部委托的規范英文版翻譯。目前,計劃編制《橡膠壩工程安全評價導則》和《橡膠壩工程運行管理規程》,以形成橡膠壩標準體系。
二是搭建有壓灌溉系統標準體系。灌溉要實現自動化、水肥一體化或智能化,必先管道化。自負責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 “渠灌區管道輸水灌溉技術試驗研究”開始,經過水利部行業公益科研專項《灌區管道輸配水及灌溉技術集成研究》,直到2022年11月驗收獲優秀的“國家灌區管道輸水灌溉標準化示范區”項目,在總結30多年經驗的基礎上,2022年11月開始制定適用于規?;鄥^、大口徑中高壓管道輸水、地面灌溉尤其是噴微灌的《渠灌區管道輸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
但現在的問題是:噴灌、微灌工程設計施工好了,但什么時間灌水?每次灌水量是多少?比如滴灌是一天滴水一次?還是7天滴水一次?等等,這些應用層面的問題,在現行標準規范中沒有答案。分析原因,是我國工程建設標準重實操輕理論原理。2022年12月5日,我們通過農業農村部申報了《現代灌溉技術基本原理》國家標準,以解決目前急需的灌水方法理論依據問題,也有助于自動灌溉、智慧灌溉等方面技術的創新。
三是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認識與行動。對于目前國際地區沖突爭端,我認為從某方面看實質是糧食和能源之戰。想起來小學課本中的一句話:“備戰備荒為人民”,其中的“備荒”的抓手就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1000-4000元投資也說明了這點。
2022年7月,我通過農業農村部申報了 “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化示范區”,國家標準委已于2022年11月21日完成了公示。項目為期3年,主要內容是對現行國標進行驗證,構建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體系,制定2~3項急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方面的標準。
四是勇于在國際標準會議上發聲爭取。談一點感想:要積極參加國際標準會議,要面對面去討論,去爭取話語權。但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底氣的大小。比如,我在2019年第一次參加的滿滿的5天灌溉國際會議,對于噴頭組合均勻度的條款,我提出了不同意見,但兩次均通過投票的方式否決了我的意見。他們也知道我的意見是對的,但會后說這個噴頭標準已經有40多年了,不能推翻。這就是國際標準的投票機制。
會議輪到滴灌堵塞標準的討論時,我的發言和我們展示的能力,使會議通過決議,撤銷原來的滴灌堵塞標準項目,解散原來的工作組,新成立由我擔任組長的編寫組,編寫組內有10個國外專家參加。這也是我國灌排界首次以中國人負責制定的國際標準項目。
堵塞是滴灌工程的世界難題,制定堵塞國際標準就難上加難。來自法國、印度等國的專家進行該標準的制定工作已有20多年,ISO兩次立項,兩次給予國際標準編號,但都沒有編制成功。如今,我們中國在這方面將持續努力,爭取取得國際標準突破。
結合工作實際 談數字化時代的標準數字化的實踐與展望

青年人才、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王國光
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東院)承擔了建黨百年獻禮工程白鶴灘水電站,從2003年啟動三維設計技術研究,經歷了工程數字化、空間數字化和治理數字化三個階段,今年數字化業務新簽達到55億元。本人作為首批骨干,加入到生產手段變革與行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專職從事工程數字化與數字孿生城市研究開發與應用推廣工作,代表成果有三維地質、三維協同設計、數字化建管、全生命周期管理、數字孿生城市CIM等平臺系統,深度開展水電、水利、地鐵、市政、電網、海風等各領域智能設計、智能建造、智能運維等應用,近年來主持和參與了BIM仿真系統、軌道交通全生命周期、陸路交通智能設計、城市交通數字孿生等國家級項目或課題,承擔了沙坪二級、深圳機場、紹興地鐵等BIM咨詢和前海合作區、雄安新區、西咸新區等一批CIM項目。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與能源央企、軌道集團、城投公司等合作開展數字化轉型探索,發展了BIM咨詢、智能建造等業務;與全國200多家工程設計施工企業合作,加快推廣BIM新技術、新產品應用;與華為、阿里、海康、超圖等一批科技龍頭戰略合作,在工程和城市領域實施了智慧水務、智慧交通、智慧園區等一大批項目,促進了云大物移智技術的應用水平。
在標準化方面,主持能源行標3項、雄安地標1項,主要承擔軌道交通、數字孿生技術團標3項,參與國家、國際標準3項,作為專家評審行業標準數十項,均為數字化標準,包括建模、交付、編碼、應用、數據庫、平臺等方面。結合以上工作,談一點點感想:
一是數字標準化。工程數字化技術發展異常快,該領域標準化是從零起步的,近3年相關國家、行業、地方、團體、企業標準層出不窮,但完整的體系并未形成,各領域、各地區水平層次不齊,尚待總結經驗、開發完善。2016年,前海城市級BIM立項、評審、驗收、投資都沒有標準,阻礙了推廣實施,我們花了3年把這些事情理順,最近與清華大學一起研究了標準體系,推動27項標準實施。
二是標準數字化。除了數字標準化需要繼續擴大、完善,傳統的工程標準需補足信息數字化部分,例如各類報告編制規范需補充專門篇章,有獨立的信息數字化投資預算,質量驗評、竣工驗收及數字檔案,數字化移交與資產轉固等,數字化技術即是獨立的,也是要與傳統業務融合賦能。
三是標準語義化。隨著云大物移智的發展,水務、交通等巨系統的建立,云邊端協同,數據作為核心生產力要素,多源異構數據的描述、傳輸、存儲、應用,需解決多維時空、高精度、多尺度等問題,例如我們與百度合作車路協同支持L4級自動駕駛,智能的路和動態高精地圖,使車機能夠讀、能識別、能理解、能執行。通過標準語義化實現工程領域計算機輔助的智能規劃、智能設計、智能運維,把我們的工程數字化水平向前邁上一個新臺階。
四是標準的國際化。黨的十九大之后,住建部、水利部、能源局、民航局等國家部委要求,新基建、新城建、新能源是當前高質量發展所大力推進的領域,有望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道路。雖然我們國家工程企業參與了很多的基礎設施工程國際項目,但智能基礎設施、智慧城市項目還缺乏足夠的話語權,仍然需要按照國際標準投標實施,因此中國工程企業需要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建設,向互聯網、5G通信、人工智能等科技領域看齊,積極輸出中國模式。
最后,作為數字化領域的一份子,獲得青年獎僅僅是一個開始,將向我們的獲獎大師、領軍人才誠心學習,深度參與并推動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的工作,推動云大物移智鏈技術與工程技術深度融合,誠邀各位大佬們一起,加強合作、共享、協同,為我們共同的標準化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后續報道見之四,敬請期待?。?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