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清勤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筑工程)理事長,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綠色建筑與生態城區分會主任委員,標準大師。
今天是第53屆世界標準日,是我們標準化工作者的節日。作此主題報告契合世界標準日國際主題“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世界綠色建筑發展歷程概述
簡單回顧一下世界綠色建筑發展歷程,可分為四個階段(如圖1所示),包括啟蒙階段、起步階段、發展階段和內涵完善階段。從1960年到1989年是世界綠色建筑發展的啟蒙階段。它起步于1960年保羅·索勒的“生態建筑”理念,之后出現了一系列有關的著作,包括1972年第一屆全球環境大會《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一直到1989年《蒙特利爾協議》。1990年到2001年是綠色建筑發展的起步階段。標志性的成果是英國BREEAM(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認證體系,也是世界首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1992年美國能源之星認證(Energy star),1993年加拿大綠色建筑評價標準(BEPAC)、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成立,1996年中國香港環保建筑協會成立并發布香港建筑環境評估法(HK-BEAM)、法國高環境質量評價HQE(High Quality Environment),以及美國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 Building Rating System)認證體系和中國臺灣EEWH(Ecology, Energy saving,Waste reduction, Healthy)等。2002年到2014年是綠色建筑的發展階段。2002年世界綠色建筑協會成立,2006年中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發布實施,2008年中國城科會綠色建筑專委會成立等,2014年中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第二版)發布實施。2015年至今是綠色建筑內涵發展完善階段。這個階段把健康、以人為本融合到綠色建筑的內涵中。2019年中國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發布實施,更加強調人的感受、人的健康舒適,更加強調以人為本。

圖1 世界綠色建筑發展歷程
二、綠色建筑標準發展概況
從圖2可以看出,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綠色建筑標準,包括葡萄牙、葡萄牙、法國、意大利、英國、德國、丹麥、瑞典、土耳其、俄羅斯等。從全世界范圍來看,綠色建筑已經成為建筑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圖2 全世界發布綠色建筑標準的主要國家
典型綠色建筑標準體系
英國BREEAM認證體系是世界上第一個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由英國建筑研究院(BRE)于1990年制定,在全球89個國家被采用。BREEAM認證體系的頒布,標志著世界綠色建筑由理念啟蒙階段進入工程實踐階段。自1990年頒布以來,在歐洲綠色建筑認證市場份額超過了80%,并在亞洲和美洲迅速擴大,全球超過200萬棟建筑注冊了BREEAM認證,幫助數千家企業改善了工作環境和建筑能效。英國BREEAM認證體系包括BREEAM新建建筑、BREEAM建筑改造、BREEAM運行維護、BREEAM社區、BREEAM基礎設施和BREEAM高品質住宅。BREEAM認證體系的建筑類型有住宅和公寓、教育、交通場站、酒店、社區、體育場館、政務中心、醫院、辦公、零售商店、工廠、數據中心及其他類建筑。另外,BREEAM認證體系還有新建建筑、改造和裝修、運營維護、綠色社區4個國際版。英國BREEAM認證的指標體系如圖3所示。BREEAM認證體系于2016年首次進入中國。截止到2020年1月,超過680棟建筑獲得了BREEAM認證,超過900棟建筑進行了注冊,累計建筑面積達2500萬平方米。典型認證案例——中糧·置地廣場。辦公樓總占地面積13030m
2,總建筑面積81698m
2。獲得了BREEAM-NC Excellent認證,是BREEAM中國2020年度的旗艦項目。項目針對城市辦公人群痛點,推出了融慣Work-CO-Life的3C生態體系,實現圈層互動、社區互通、智慧辦公。雙層呼吸式幕墻、VAV與新風系統、PM2.5防霾系統、大堂與公區的綠色櫥窗、屋頂花園等技術,為入駐員工創造綠色健康的辦公生態。

圖3 英國BREEAM認證體系的指標體系
美國LEED認證體系是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USGBC)于1998年發布,用于推廣和認證綠色建筑與綠色社區,是推動建筑市場轉型的有力工具。該認證體系也是全世界應用最廣泛的,在美國50個州和國際上175個國家和地區得到應用。LEED標準體系發展歷程如圖4所示。美國LEED綠色建筑標準于2005年首次進入中國。2005-2016年,中國獲得LEED認證項目的總面積年增長率為77%。截至2020年,LEED中國認證項目總數達3060個,總面積達1.15億平方米。連續5年蟬聯LEED海外認證排行榜榜首。在疫情席卷全球的艱難境遇下,LEED 在中國的認證仍呈上漲趨勢,尤其在既有建筑和城市板塊有突出成績。已認證項目多集中于上海、北京、香港、深圳等城市。
圖4 美國LEED標準體系發展歷程
德國DGNB認證體系是由德國可持續建筑委員會與德國政府于2007年共同開發編制,具有國家標準性質。德國DGNB認證體系包含綠色生態、建筑經濟、建筑功能與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屬于以性能為導向的第二代綠色建筑評估認證體系。德國DGNB認證體系涵蓋建筑行業整個產業鏈,以確保達到業主及使用者最關心的建筑性能為核心,致力于為建筑行業未來發展指明方向。德國DGNB標準體系包括建筑評價標準體系和區域評價標準體系。其中,建筑評價標準體系包括新建建筑、既有建筑改造、建筑運行和室內裝修。區域評價標準體系包括社區、商務區、商業區、工業廠址、體育場館、休閑度假區和城市垂直空間。德國DGNB認證體系的指標體系如圖5所示。德國DGNB認證體系評價的階段包括規劃設計、建造施工、運行維護、既有建筑改造和拆除五個階段。
圖5 德國DGNB認證體系的指標體系
法國HQE認證體系是由法國建筑科學技術中心(CSTB)牽頭編制的。它與英國BREEAM、德國DGNB認證體系共同構成歐洲三大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從圖6可以看出,與其他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相比,法國HQE認證體系突出強調對使用者健康的關注,建筑對使用者健康與舒適的影響權重占到50%。法國HQE認證體系分類包括建筑建造、建筑改造、建筑運營、社區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規劃。其認證類別包括規劃標識、設計標識、竣工標識。法國HQE認證體系擁有超過384,000座經過認證的建筑物和房屋,有6900萬平米的認證建筑,涵蓋了建筑(新建)維護、建筑運營、城市規劃,其中以住宅建筑認證為最多,共有107,796套集體和個人住房獲得HQE認證。法國HQE認證體系目前已在25個國家得到應用,包括法國、德國、中國、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俄羅斯、加拿大等。法國HQE認證體系在中國目前擁有3個已認證項目。青島西海岸•創新科技城體驗中心是首個獲得HQE卓越級(Exceptional)和中國健康建筑二星級設計標識雙認證的項目。
圖6 法國HQE認證體系與英國BREEAM、德國DGNB認證體系對比圖
澳大利亞主要有兩種評估體系,一種是綠色之星 (Green Star ) 評估體系;另一種是澳大利亞國家建筑環境評估NABERS(National Australian Built Environment Rating System)。澳大利亞Green Star 評估體系,相當于團體標準,是由成立于2002年的非盈利性機構——澳大利亞綠色建筑委員會(GBCA)編制的。澳大利亞Green Star 評估體系包括社區、建筑設計與施工、室內裝修、運行維護。其目標是打造健康、宜居、高效、舒適和可持續的澳大利亞綠色建筑。澳大利亞NABERS評估體系,具有國家標準的性質。它是2001年由澳大利亞環境與資源部招標編寫的,發布了第一版。2005年新南威爾士州能源、公共事業和可持續發展部負責商業運行。從2010年11月1日開始,澳大利亞《商業建筑詳細資料公開方案》要求,在買賣或租賃大型辦公建筑(面積在2000平方米或以上)時,賣方或出租人必須出具建筑的NABERS能源利用認證。澳大利亞NABERS評估體系(如圖7所示)是一種六星評價標準體系,針對不同類型建筑,分別開發了能源利用、水利用、垃圾處理、室內環境、碳中和5個評價標準,每個標準均可單獨使用,并分別頒發相應的認證證書。

圖7 澳大利亞NABERS評價標準體系
日本CASBEE(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認證體系,是2003年7月由日本建筑物綜合環境性能評價委員會發布的,最先把“建筑環境效率”引入評價體系中,對環境質量(Q)、環境負荷(L)兩方面進行評價。日本CASBEE認證體系由住宅·建筑可持續發展目標推進中心(原日本建筑環境與節能研究院)管理,從2004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第三方機構開展的評價審查制度,實施主體包括住宅·建筑可持續發展目標推進中心以及其認證的民間機構。日本CASBEE評價標準體系,包括住宅系、建筑系、街區系和都市系,每個系包括不同的評價標準(見圖8)。圖9是日本CASBEE評價體系的指標體系。

圖8 日本CASBEE 評價標準體系

圖9 日本CASBEE認證體系的指標體系
新加坡綠色建筑標志(Green Mark)認證體系是新加坡建設局(BCA)于2005年推出的綠色建筑認證。新加坡Green Mark認證體系是第一個專門為熱帶氣候而設的綠色建筑評級系統,其他東盟國家也廣泛采用。截至2019年底,新加坡超過40%的建筑物已獲得綠色建筑標志認證。2021年3月,BCA公布了新加坡“第四個綠色建筑總體規劃:到2030年,新加坡80%的建筑將成為綠色建筑,且建筑節能率相較于2005年將提高80%。同時,從2030年起,新加坡80%的新建建筑將實現超低能耗。
中國綠色建筑發展歷程與標準體系
中國綠色建筑發展歷程如圖10所示,它的啟蒙階段開始于1994年的《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起步階段始于2006年第一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發布實施。發展階段始于2012年出臺《關于加快推動中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轉型階段始于2019年《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第三版)發布實施。
圖10 中國綠色建筑發展歷程
中國綠色建筑的標準體系中,設計階段有《民用建筑綠色設計規范》JGJ/T229—2010、《民用建筑綠色性能計算標準》JGJ/T449—2018兩部行業標準。施工階段有《建筑工程綠色施工標準》GB/T50640—2010、《建筑工程綠色施工規范》GB/T50905—2014兩部國家標準。運營階段有《綠色建筑運行維護技術規范》JGJ/T391—2016一部行業標準。改造階段有國家標準《既有建筑綠色改造評價標準》GB/T51141—2015等,行業標準《既有社區綠色化改造技術規程》JGJ/T425—2017。評價階段有《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等10部標準。中國評價標準體系如圖11所示。與國外相比,中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從設計、施工、運行、改造、評價的綠色建筑標準體系。
圖11 中國評價標準體系
三、標準引領綠色建筑發展
大家知道,中國已經建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設計、施工、運行、改造、評價標準體系。這里著重介紹標準體系中一些典型的綠色建筑重點標準。
第一,是《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該標準標志著我國綠色建筑發展進入起步階段,以單體建筑或建筑群為評價對象,在建筑工程竣工后,施工圖紙完成后進行預評價。評價指標體系由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5類指標組成。每類指標均包括控制項和評分項,評價指標體系還統一設置加分項。
第二,是《既有建筑綠色改造評價標準》GB/T 51141。該標準以進行改造的建筑單體或建筑群為評價對象,要求擴建建筑面積不應大于改造后建筑總面積的50%。評價包括設計評價和運行評價兩個階段。設計評價是在既有建筑綠色改造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通過后進行;運行評價是在既有建筑綠色改造通過竣工驗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進行。該標準修訂后的指標體系也是由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5類指標組成。
第三,是《綠色生態城區評價標準》GB/T 51255。該標準以城區為評價對象,評價分為規劃設計評價和實施運管評價兩個階段。綠色生態城區評價指標體系應包括土地利用、生態環境、綠色建筑、資源與碳排放、綠色交通、信息化管理、產業與經濟、人文等8類指標,以及技術創新。每類指標下均設置控制項與評分項,技術創新為加分項??刂祈椀脑u定結果為滿足或不滿足,評分項與加分項的評定結果為得分值或不得分。
第四,是《綠色校園評價標準》GB/T 51356。該標準以單個校園或學校整體為評價對象。綠色校園評價指標體系應由規劃與生態、能源與資源、環境與健康、運行與管理、教育與推廣5類指標組成。每類指標下均設置控制項與評分項,評價體系還統一設置加分項。控制項的評定結果為滿足或不滿足,評分項與加分項的評定結果為得分值或不得分。
在綠色建筑標準的支撐和引領下,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成績斐然。一是綠色建筑發展目標清晰。按照2022年住房城鄉建設部的《“十四五”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發展規劃》,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要全部滿足綠色建筑標準要求。二是綠色建筑的面積大幅度增加。截止到2021年底,全國累計建成綠色建筑85.91億平方米,2021年新增綠色建筑23.62億平方米。2022年上半年,新建綠色建筑占城鎮新建民用建筑比例達90%以上。三是綠色建筑增量成本大幅下降。隨著綠色建筑技術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和成熟,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逐年下降的趨勢十分明顯。四是綠色建筑標準體系日趨完善。我國建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綠色建筑標準體系,涵蓋了綠色建筑建設的全過程,包括規劃設計、施工過程管理、運行維護、更新改造、性能評價等。據了解,綠色建筑發展帶動了30多個綠色建筑相關產業的發展,綠色建筑市場規模已達3.4萬億元,到2025年將達6.5萬億元。
四、綠色建筑創造美好生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報告14次提到“美好生活”,且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繼續奮斗”結束報告。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認為,美好生活的內涵包含國家、家庭關系和個人物質三個層面。其中,國家層面包括穩定、小康、國泰民安、和平、安全、豐衣足食等。家庭關系層面包括團圓、溫馨、恩愛、親情、愛情、事業、工作等。個人物質層面包括經濟、財富、環境、陽光、綠色、環保等。三個層面之間,個人物質層面是家庭關系層面和國家層面的有力支撐,而個人物質層面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又與綠色建筑密切相關,因此綠色建筑是支撐美好生活最重要物質體現之一。
當前,“綠色、健康、智慧”正成為新時代中國人居標準。尋求自然、建筑與人的和諧統一是構成美好生活的重要要素。綠色建筑的安全耐久性、健康舒適性、資源節約性、環境宜居性、生活便利性5大性能與我們美好生活密切相關。綠色建筑要求在全壽命期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建筑。因此,綠色建筑成為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徑。
一是綠色建筑助力安全性能提升。要求場地選址安全、結構建材安全;緊急疏散、應急救護通道暢通;具有保障人員安全的防護措施。
二是綠色建筑助力宜居家園建設。建筑內外設置要便于識別和使用的標識系統;生活垃圾要分類收集,垃圾容器和收集點要合理設置并與周圍景觀協調;要充分利用場地空間設置綠化用地;要充分保護和修復場地生態環境,合理布局建筑及景觀;要合理布局室外吸煙區;場地內風環境要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動舒適和建筑的自然通風;要采取措施降低熱島強度。
三是綠色建筑助力資源節約。要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要統籌利用水資源,防止超壓出流;綠化灌溉要采用節水灌溉系統,要設置土壤濕度感應器、雨天要自動關閉裝置等措施,或要種植無需永久灌溉植物;綠化灌溉、車庫及道路沖洗、洗車水用水、沖廁和冷卻水等要多采用非傳統水源;要使用預拌砂漿預拌混凝土;要選用可循環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及利廢建材。
四是綠色建筑助力節能減碳。要優化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能耗分項計量,要建立能耗在線監測系統;采光區域的人工照明歲天然光照度變化要自動調節;照明設備、水泵、風機等設備要滿足節能評價值要求;要結合當地氣候和自然冷元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五是綠色建筑助力全齡友好。建筑、室外場地、公共綠地、城市道路相互之間應要設置連貫的無障礙步行系統;樓梯間要具有天然采光和良好的視野,且距離主入口的距離不大于15m;建筑室內公共區域、室外公共活動場地及道路均滿足無障礙設計要求;建筑室內公共區域的墻、柱等處的陽角均為圓角,并要設有安全抓桿或扶手;要設有可容納擔架的無障礙電梯。
六是綠色建筑助力健康舒適。要求良好的室內空氣品質;生活飲用水水質要達標;直飲水、集中生活熱水等水體的水質要達標;設備層、機房采取合理的隔振和降噪措施:要采用隔音墻面材料、隔聲窗、隔聲門等;照明數量和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 50034的規定;主要功能房間應具有現場獨立控制的熱環境調節裝置;要合理開窗,充分利用自然通風;要設置外遮陽裝置。
七是綠色建筑提高生活便利性。停車場應具有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或具備充電設施的安裝條件,并應合理設置電動汽車和無障礙汽車停車位;要求有步行可達的公共服務設施;場地人行出入口500m內應設有公共交通站點或配備聯系公共交通站點的專用接駁車;要合理設置健身場地和空間;建筑設備管理系統應具有自動監控管理功能。
八是綠色建筑助力疫情防控。要具備疫情防控的基礎功能。強調合理建筑通風、室內清潔、垃圾管理、信息宣傳、信息化防控管理、耐久性好的建筑材料等。要提供疫情防控工作便利條件。建筑及場地為設備設施快速接入、人員與車輛有效管控提供便利,建筑房間在必要時進行功能轉換,安全防護的警示和引導標識系統,公共區域滿足全齡友好設計。降低感染風險和預防交叉感染。通過控制空氣和污染物的串通和廚房、衛生間的排氣倒灌,設置有效的水封,利于降低病毒通過排水管道傳播并造成交叉感染的風險,控制室內PM2.5濃度降低病毒濃度等。促進建筑使用者身體健康。綠色建筑在水質、空氣品質、健身、抑菌功能建材等促進身體健康方面進行規定,以降低建筑使用者患病風險,提高人的抵抗能力。保障疫情防控期間生產生活環境。建筑或場地周邊具有超市、菜市場、醫院、交通站點等公共服務設施,利于保障疫情期間的基本生活和工作需要。
九是綠色建筑助力海綿社區建設。要求透水鋪裝、下凹綠地;社區雨水花園、植草溝;設置雨水調蓄池。
十是綠色建筑鼓勵地域文化傳承。采用適宜地區特色的建筑風貌設計,因地制宜傳承地域建筑文化。
五、綠色建筑未來發展重點
對我國綠色建筑未來發展重點提出一些個人的思考和建議。第一,降低碳排放強度。2019 年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為 49.97 億tCO
2,占全國碳排放的比重為 50.6%。因此,建筑領域節能減排將是我國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的關鍵部分。我們曾經對綠色建筑進一步減少碳排放做過模擬計算。案例模型分為兩種,一種為22層住宅建筑,鋼筋混凝土剪力墻及框架結構,建筑高度69.75m,地上建筑面積10373m
2,建筑占地面積502m
2。另一種為5層公共(辦公)建筑,鋼筋混凝土剪力墻及框架結構,建筑高度23.25m,地上建筑面積14419.6m
2,建筑占地面積2873.64m
2。減碳情景設置條件如圖12所示。計算結果表明,不同氣候區(嚴寒氣候區、寒冷氣候區、夏熱冬冷氣候區、夏熱冬暖氣候區、溫和氣候區)綠色居住建筑能夠有效降低碳排放,碳減排效益如下:一星級:12%~15%;二星級:23%~33%;三星級:32%~46%。不同氣候區綠色公共建筑能夠有效降低碳排放,碳減排效益如下:一星級:11%~17%;二星級:28%~32%;三星級:42%~53%。

圖12 減碳情景設置
第二,建設健康建筑。綠色建筑5大性能不斷深化,延伸為超低能耗建筑、健康建筑等。與綠色建筑相比,健康建筑對健康相關元素更加聚焦,涵蓋的專業領域更廣泛,對健康指標的要求更高,用戶的可感知性更明顯。健康建筑是在滿足建筑性能基礎上,為使用者提供更加健康的環境、設施和服務,促進使用者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實現健康性能提升的建筑。健康建筑的內涵實現了規模上從單體到區域,周期上從設計到運行、從新建到改造的延伸與拓展。除了健康建筑之外,現在已經發展成為健康社區、健康小鎮和既有住區健康改造一個整體的標準體系。我國已在23個省、直轄市和香港地區完成了1.23億平方米健康建筑、社區、小鎮、住區改造等的設計和建設,實現了我國健康建筑從單學科為主到跨領域融合、從部品建筑到城鎮片區、從個別城市到全國范圍、從市場先行到政策加持雙驅動推進的健康快速發展。
第三,提高智慧水平。2022年世界標準日中國祝詞為數字時代的標準化。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增至45.5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9.8%。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數字化技術發展的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數字時代的標準化正在發揮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智慧性能提升是綠色建筑的發展重點之一。從城市、住區到建筑本身,智慧相關標準編制成為引領智慧化發展的重要手段。城市方面與智慧相關標準有《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2.0》《智慧城市 建筑及居住區綜合服務平臺通用技術要求》GB/T 38237-2019、《面向智慧城市的物聯網技術應用指南》《智慧城市 頂層設計指南》G/T 36333。住區方面智慧相關標準有《智慧住區建設評價標準》T/CECS526-2018、《智慧住區設計標準》T/CECS 649-2019、《智慧城市建筑及居住區建設規范》(征求意見稿)。建筑方面智慧相關標準有《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 50314-2015、《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規范》GB 50606-2010、《智能建筑工程質量驗收規范》GB 50339-2013、《智能建筑工程質量檢測規范》DGJ32/TJ177-2014、《智能建筑工程檢測規范》CECS 182:2005、《智慧建筑評價標準》。建筑智慧化逐漸成為綠色建筑的基本要求。2019年新發布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9充分結合工程建設標準體制改革要求,梳理提出新時期綠色建筑的基本技術要求,提出智慧化要求。在綠色建筑標準引領下,傳統建筑業深化改革升級,綠色建筑將向更高質量的方向發展。智慧建筑是綠色建筑向信息化發展的體現,將成為綠色建筑發展的重要方向。
第四,發展綠色建材。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新增綠色建材條文,首次提出綠色建材應用比例,推動綠色建材應用。綠色建材的內涵包括節資降耗、低碳排放、安全健康、循環利用。2020年10月13日,財政部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試點工作的通知》,通過政府采購推廣使用綠色建材和綠色建筑,加快推廣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應用。
第五,加強國際合作。一是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受到了國際上的高度關注,整體發展水平已經居于世界前列,國際交流日益活躍。綠色建筑標準獲得國際認可。2020年3月,世界綠色建筑協會(WGBC)發文刊登中國綠色建筑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中的貢獻。指出綠色建筑是中國建筑科技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肯定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9在疫情防控中的積極作用。2018年,與世界綠建委簽署了綠色建筑合作備忘錄,將綠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健康建筑作為雙方合作的重要方向,聯合推動中國綠色建筑走出去,并實質性支持相關技術研發。一是與國際組織形成廣泛的友好合作與聯合推廣機制,為標準發布后的實施推廣奠定良好基礎。聯合全球建筑聯盟GABC共同編制編制《全球建筑行業形勢報告》。與國際建筑師協會UIA簽署《國際建協可持續發展目標達卡宣言》,將健康、可負擔得起的住房,良好的照明、聲環境、空氣質量、水質、全齡友好設計要求列入宣言。攜手國際工作環境評估中心Leesman共同開展辦公場所測評,評估健康建筑運行效果。與由法國能源署發起的Construction 21,聯合推進建筑及城市可持續綠色解決方案。與IWBI、UL等達成健康建筑、健康社區聯合推廣合作協議。與德國DGNB、法國CSTB、英國BRE就綠色可持續建筑達成長期合作共識并簽署備忘錄。三是建立豐富的國際合作關系,開展交流、共享信息、聯動資源,推動健康、綠色、可持續的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四是發布標準英文版。國際社會對綠色建筑具有高度的認同,且“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工程建設標準國際化需要具體標準作為支撐?!毒G色建筑評價標準》英文版的批準發布對于依據該標準開展綠色建筑國際業務與活動,提升“中國標準”國際影響力和貢獻力具有積極意義。五是中德、中法、中英分別達成共識并簽署合作備忘錄。發布了雙認證評價指南;實現了條款互認:分別獲得各國雙方認可,可以與BREEAM標準互認的條文。包含計算書、模擬報告等證明材料替代,還包括對應的標準條文和得分;形成了雙認證統一評價流程,做到申報工作量減少和評審費用減免;實現了8個雙認證項目落地。六是綠色建筑海外項目。海外項目中,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學環境工學部校區主樓獲得日本綠色建筑標準(CASBEE)S級認證。(阿爾及利亞)安納巴121套高端房地產項目是中國綠建第一個非洲標識HQE最高級 Exceptional。七是聯合認證項目。中德、中英、中法雙認證均有多個項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