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建設標準化改革發展與創新工作研討會議暨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
關于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工作,我簡單講以下三點意見。
第一,實現雙碳目標,國家正在行動。
大家知道,“十四五”規劃的實施,標志著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新型城鎮化將構建新格局,向著宜居、韌性、創新、智慧、綠色、人文城市的目標有序推進。大家注意,這六個方面的排序在國家發改委新發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中進行了重新調整,與“十四五”規劃的提法相比,將“韌性”提至了第二位。
《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一共有52條,其中有40多項措施,是對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更詳細的部署,這其中不乏關于環境和雙碳方面的內容,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城市的發展目標是宜居、韌性、創新、智慧、綠色、人文,我理解這六個方面都跟雙碳有關,為什么?比如“宜居”,沒有雙碳能宜居嗎?看看現在的天氣,都熱到什么程度了,極端性氣象災害頻現,大家都深有感受,所以要宜居必須要落實雙碳目標。韌性也是這樣的,城市要有韌性,要創新,要智慧,“雙碳”本身就是創新和智慧的過程。又如人文城市,我們講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其中生態文明是人文理念高層次的文明,所以說落實雙碳目標是人文城市建設的題中之義。總之,宜居、韌性、創新、智慧、綠色、人文城市這六個方面跟“雙碳”都有直接的關系。
今年7月,住房城鄉建設部與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這是關于碳達峰的專業性的指導文件。另外各地、各部門、各單位都出臺了相應辦法,采取了有力措施,全國已經開始行動,正在路上,可見目前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已經全面開始推進了。所以我們這次會開得非常及時,也許有人要說是不是開得晚了一點,但大家要記住一句話,叫做“做正確的事永遠都是好時機”。
第二,讓標準、標準化賦能雙碳目標的實現。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項艱巨、長期而富有挑戰性的任務。“雙碳”雖然就倆字,但可不簡單,覆蓋面非常廣,涉及到多領域,既有城又有鄉,既有陸地又有海洋,既有沙漠又有草原,都涉及到雙碳問題。它是多領域、多部門、多行業、多專業的大系統工程。面對這樣的課題應該怎么抓?怎么才能實現雙碳目標?這對城市治理能力和環境管理水平是巨大的考驗。
我國應對這次新冠疫情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認可。那么我們在雙碳這個問題上能不能也交出一份讓世界認可的答卷?在這里我覺得一方面要有宏觀戰略部署,中央已經有頂層設計了。另一方面要建立基本制度和技術支撐,這里面標準化工作發揮著基礎性、引導性作用。
實現雙碳,需要把握的四個方面的標準化問題,這里跟大家一起討論。
一要建立雙碳標準體系。
建立雙碳標準體系就是要標準先行。沒有標準怎么去開展工作、考核?這就涉及到標準供給的問題。目前我們的標準供給是不充分的,而且有一些標準質量也不高,應該承認這一點。在標準供給方面,一是缺的標準要補上。比如超高層建筑的防火問題。消防能力達不到那么高,怎么防火?建成以后如何驗收?又如一些大體量建筑,消防對建筑容量是有規定的,那么100多萬平方米的大型綜合體建筑,消防怎么解決?靠什么標準來驗收?另外,現在對歷史街區強調歷史文化的傳承、保護、活化,不能任意拆除,要盡量保留原貌,可是街區中的路就那么窄,一旦發生火災消防車怎么進去?上面說的這些問題所涉及標準都是缺失的,這一塊應該盡快補上。
二是老的標準應該加快更新。像日本的標準,更新速度就非常快。因為新技術層出不窮,但如果標準老化了、落后了,怎么可能有高質量,怎么能領先,又怎么能“走出去”。比如建筑結構安全使用期年限問題,也就是坊間講的建筑壽命問題。相關國家標準對此問題一直沿用老標準,就是不用維修、不用大修的情況下,普通建筑房屋安全使用期是50年。放在今天來看,標準規定的這個年限是不是太短了?編制該標準依據的是當時的材料、技術水平,而現在材料都是高標準的,建造技術也有很大的提高,不應該再沿用安全使用期限50年的老標準,起碼是70年。日本現在做百年住宅,甚至要做200年的。相比之下,我們的一些老的標準急需更新,否則跟不上時代。
三是要加強研究編制新的標準,提前做準備。要有敏感性,對很多新技術、新動向現在就要進行超前研究、制定標準,這樣才能捷足先登,才會掌握國際標準方面的話語權,才能“走出去”,而不是什么都用別人的。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二要強化標準實施和應用。
有一些領域不是沒有標準,但缺乏標準意識,執行得不好。應該建立對標、達標機制。也就是說經濟活動,特別是工程建設,也包括社會管理、住區管理,一切都要對接標準,做這件事首先要看看標準要求,先對標再達標。這樣,無論工程建設,還是社會治理、城市管理、住區管理才會實現高品質、高質量。
三要加強對標準制定和實施的監督。
這一塊是我們的弱項。目前對實施效果怎么評價、違反標準怎么處理,沒有一個說法。城市更新明確要求不能大拆大建,但現在居然還有打著城市更新的旗號搞大拆大建的現象,而且屢見不鮮。但對這種行為和現象,給予追責了嗎?相關方承擔什么責任了嗎?都沒有,這導致下一次還會再出現類似情況而且可能更嚴重,這是不行的。
強制性標準規范、規定都是技術法規,不執行應該要承擔責任,在這方面要特別加強執法的嚴肅性。一方面,要進行全覆蓋、全過程追溯監督和糾錯,全面看、全過程看,到底執行這些標準規范了嗎?有錯就要糾。另一方面,形成閉路管理體制,從標準調研、制定、實施到信息反饋,形成閉路管理體系,這才是科學管理。我們講要進行科學管理而不是經驗管理。經驗管理是看個人有沒有水平,也就是說不是靠法律法規和標準去管理,而是看這個領導能不能深入群眾、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僅靠這個是不行的。這么大的國家,就是要靠法律、標準進行管理,這個管理是閉路循環的過程,要經過研究、制定、實施、信息反饋全過程,然后去矯正問題,最后實現螺旋式上升,越做越好。
四要加強第三方對執行情況的評估,即后評估。
建筑設計要進行后評估。比如綠色建筑建成以后,達到了綠色三星級標準了嗎?怎么確認?要依靠第三方認證、檢測,檢查一年四季中建筑耗能到底是多少,才能最后評估是不是真正的是綠色建筑。另外對決策也要進行后評估。節能領域特別強調熱計量,西方都是這樣的,像丹麥就搞得很好。我們也推行過熱計量,也花了不少錢。現在應該評估一下,這項政策執行得怎么樣?效果好不好?要不要全面推開?還存在哪些問題?都需要搞清楚。如果不進行后評估、反饋,存在的問題得不到解決,那么下一個決策也難免會執行不力。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要特別強調健全和加強對團體標準的管理和支持。團體標準很重要,國外標準領域大量使用的都是團體標準。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恰恰是負責團體標準管理的,是協調者,因此要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力度。
五要加快標準“走出去”的步伐,積極參與雙碳方面的國際標準化合作以爭取有更多的話語權。
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包括在推動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可持續發展方面,都要做出我們的貢獻。要想有所作為,不“走出去”怎么行。而“走出去”的前提是我國標準要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就像最近國際鐵路聯盟公布了中國主持制定的《高速鐵路設計 基礎設施》和《高速鐵路設計 供電》兩項標準,這就是國際化的標準。掌握了標準就掌握了話語權,將來在世界高鐵領域中國肯定很強。
中國超高層建筑在施工方面是很厲害的,比如前不久封頂的埃及新首都CBD高層建筑項目就是由我國中建集團施工完成的。要編制中國超高層建筑相關標準并推動其“走出去”,我們才能占領更多的國際市場。此外還有超高壓輸電線技術方面以及剛才談到的熱網領域,都要重視標準國際化問題。
第三,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成立雙碳專家委員會,是非常有必要的。
專委會聘請的專家都是在雙碳領域各個專業領先的科學家和高級工程師,政府決策要多聽聽他們的意見,這是科學決策必要的咨詢。專家委員會應該制定自己的工作計劃,主動去響應、貫徹國家大政方針,要為雙碳目標的實現貢獻我們的智慧和力量。
以上幾點意見,僅供大家參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