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
全面系統推進工程建設標準化改革
—— 在工程建設標準化改革發展與創新工作研討會議暨中國工程
建設標準化協會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司副司長 王瑋
尊敬的宋部長、車部長、張曉剛主席,王俊理事長,各位領導、專家,各位代表,同志們:
今天,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召開工程建設標準化改革發展與創新工作研討會,同時成立協會雙碳專家委員會。這是工程建設標準化領域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賀。在此,我代表住房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司對本次會議的順利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同時,也衷心感謝大家對工程建設標準化工作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
去年,我參加了協會在西安召開的第一屆標準化工作研討會,與有關行業和各省市的同志們交流了工程建設標準化工作的一些情況。一年來,工程建設標準化內外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國家標準化改革和雙碳工作一系列重要文件的陸續出臺,為新時代工程建設標準化工作謀篇布局描繪了新藍圖。今天的會議,層級高、規模大,內容豐富,方式新穎,有關行業和省市的同志們踴躍出席,充分表明大家對標準化工作的高度重視和熱情參與。借此機會,我就做好工程建設標準化工作講幾點意見。
第一,要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系統推進工程建設標準化工作改革。
去年10月,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了《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標準化工作的高度重視。《綱要》作為指導我國標準化事業中長期發展的重要綱領性文件,既在戰略上布了局,也在關鍵處落了子。《綱要》對標準高質量發展提出兩個硬指標,一是提高科技轉化標準的比例,關鍵技術和科技項目形成標準研究成果的比率要達到50%以上,二是提高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關鍵技術指標一致性程度,國際標準轉化率達到85%以上。國際化就是向國際靠攏,改變我們自己,讓國際上接受和適應我們,但又不是具體的日本化、美國化標準。住房城鄉建設領域是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也是改善民生的主渠道。倪虹部長、張小宏副部長等部領導對標準化工作極為關注、高度重視,對《綱要》的深入貫徹實施和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為做好《綱要》的貫徹落實,部里印發了落實綱要的工作方案,針對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鄉村建設、標準國際化等九方面重點工作,提出了26項具體措施。前不久,我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2030年前,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達到峰值,力爭到2060年前,城鄉建設方式全面實現綠色低碳轉型。近日,倪虹部長按中央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要求,在推動綠色發展省部級專題研討班作了專題講座,詳細介紹了住房城鄉建設系統開展的有關工作。黨中央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和部里的配套政策文件,為工程建設標準化工作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必須提高工作站位,充分認識新時代工程建設標準的地位和作用,把我們的工作全面融入推動城鄉綠色發展,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各項工作中。
第二,工程建設標準化工作改革創新,必須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堅持問題導向,堅定改革目標,不斷向更深層次推進。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司全面推進工程建設標準體制改革伊始,就把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為標準化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明確了工程建設標準化改革的方向是標準國際化,即加快完成工程建設標準體系的轉換,構建中國特色的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體制,建立以全文強制性規范為核心,推薦性標準和團體標準相配套的工程建設標準體系,發展目標是:到2025年,基本建立國際化工程建設標準體系,標準規范總體水平、國際影響力有較大提升,標準規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進一步健全,有效支撐住房和城鄉建設改革發展和工程建設國際化需要。改革方向和發展目標的確立,主要有三個考慮:
一是標準化的制度政策環境的要求。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針對標準存在的問題,明確要求整合強制性標準,精簡推薦性標準。2018年新修訂的《標準化法》,豐富了標準內涵,增加了標準層級,設定了新的管理制度,對工程建設標準化工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雖然《標準化法》明確了工程建設標準體系和管理按現行模式,但是如果我們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將很難以融入國家發展的大局。
二是工程建設標準國際化格局重構和演變的要求。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工程建設標準無論在體系上、內容上、還是在管理模式上,都存在較大差異。比如對水庫工程的要求差異就很大,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法律體系方面的原因,有人文習俗方面的原因,也有國家管理體系方面的原因,但就標準本身的差異,反映的是標準化工作理念問題,技術體系中哪些技術指標需要調整變化等等。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大背景下,我們必須要作出相應調整。目前中國標準“走出去”,遠遠不是拿著翻譯的中國標準到國外去這么簡單,而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中國標準“走出去”現在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和模式,積累了一定經驗,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比如在住房城鄉建設領域,我們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成立了第一個由中國牽頭設立的技術委員會(TC)。但是,標準國際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標準“走出去”和“引進來”方面,我們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三是工程建設標準化工作自身存在的問題,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標準化工作的更高要求。目前來看,作為頂層設計的強制性標準條文整體協調還不夠,與各項戰略部署和相關標準尚需全面對接,過去我們的標準大多是自下而上的,很少有自上而下,比如過去征集標準立項的時候要征求全社會的意見。此外,還存在以下問題,包括:政府資源有限,標準供給渠道單一,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現行標準偏重“方法措施”和“過程控制”,缺乏對項目目標、功能、性能和項目投資價值的整體要求;城市生命線工程標準水平還不高,影響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這些問題不加以徹底解決,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更高要求,標準化工作將難以適應。這里既有工程建設標準從業人員思維方式轉變的問題,又有我們工作方式、手段、習慣和積累等問題,也與我們的環境、政策制度息息相關。此外,思維和方法的轉變難度更大,更具挑戰性,而轉變的最終成果則體現在標準規范的體系和指標中。這里我還要強調以下三點:一是標準和前沿科技研發和成果的轉化關系。有時標準數量多反倒成為標準交叉矛盾的起因,另外泛標準化也會造成標準化工作的一些混亂。標準先不先進,關鍵要看里面的技術和產品先不先進,要讓技術進步推動標準編制,讓標準化引領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二是標準和設計工作關系。設計工作和標準工作關聯度非常大,當時的標準大部分是為設計人員服務或者是為設計階段服務的,設計決定了項目成敗的80%,我們大部分標準也是設計院領銜主導制修訂的。標準制修訂現在不單是要為設計這個環節服務,更主要是為項目的整體服務,所以項目設計的深度和質量,與標準的應用和最終項目的成敗也是息息相關的。三是建立標準良性循環的工作機制,現在原創很少,檢測實驗做得也不夠充分,最基礎的研究和最新的突破,兩頭都有缺失。
第三,準確把握好全文強制性規范的屬性和功能定位,加強工程建設強制性規范的宣貫培訓和實施落地。
工程建設標準化改革,涉及到標準體系、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的全方位改革。強制性規范是推進工程建設標準體制改革的核心,是推進工程建設標準國際化的關鍵。目前,城建、建工領域的38本規范,以及各部門的138本規范,共同構成了國家層面的工程建設強制性規范體系。其中,住房城鄉建設領域的36項規范已經部領導批準發布,正在會同國標委聯合發布。此外,還有個別公共服務類建筑項目規范,包括學校、幼兒園、養老院,以及暖通空調、人防、地下空間利用等通用規范,也將在這兩年完成。關于工程建設強制性規范的目的和意義大家都能理解,而且沒有爭議,但是在具體條文編制和使用實施中又時不時地走回到老路上,這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正確把握。
一是要準確把握好規范制定理念和編制方式的三個轉變。第一個轉變,是標準化對象的轉變,以前工程建設標準的制定,大多是以工程項目為對象,按專業、分階段設定標準項目。這次改革,由工程項目向城鄉一定區域轉變,即對城鄉范圍內滿足人民生產生活需要的工程項目進行標準化,重點突出工程項目的總體規模和布局要求,具體規定工程項目的“本體”技術要求,不再劃分規劃、勘察、設計、施工等階段性要求。第二個轉變,是由“過程控制”向“結果導向”轉變,弱化過程的技術措施,強化結果的技術要求,突出工程的功能、性能要求是否符合科學,強調投資最終的價值。第三個轉變,規范的構成要素向國際轉變,技術指標設置與國際接軌。我們的標準體系最早源自蘇聯,當時技術設計人員匱乏,沒有甲方乙方,實行計劃經濟,這種計劃經濟的烙印和延續,至今還在影響我國工程建設領域的方方面面,比如基本建設投資、基本建設程序這兩個詞就源自前蘇聯,由此延伸出來的一系列做法和習慣都源自計劃經濟體制,可以想像如果市場方面機制有所突破,那工程建設領域將是一番怎樣的新面貌。
這些因素是導致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我們現在從標準這個環節說,轉變就是明確總體目標和底線要求,管好該管的,同時給設計技術人員松綁、去拐棍,給他們足夠的創新和競爭空間。
二是要正確認識強制性規范的法規定位。工程建設規范具有強制約束力,對工程建設標準體系整體而言,處于標準體系的最“頂層”,其他各層級標準必須符合規范的相關規定,不得突破規范的底線要求。從實施層面來講,規范是工程規劃、勘察、設計、施工、驗收的基本準則,只要能夠保證項目的功能、性能要求,采用任何技術方法和措施都是可以的。這一點在規范前言中進行了說明,請大家要把握好。
三是要正確理解項目規范和通用規范之間的有機聯系。在新型工程建設規范體系中,項目規范是骨干,通用規范是輔助。項目規范以項目的規模、布局、功能、性能和關鍵技術措施五大要素為主要內容,通用規范是實現項目功能、性能要求的普遍性關鍵技術措施。
四是要精準掌握規范五大要素的核心要求。工程建設規范的五大要素,是工程建設標準化工作對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戰略部署的重要抓手,反映五大要素的各項技術要求,不能簡單的以“安全、質量、節能”等專項內容要求或以“設計、施工”等順序要求來考慮。
第四,進一步推動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化工作協同發展。
地方工程建設標準化工作是國家標準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部里在集中精力抓了38本規范后,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抓好既有標準體系優化完善,包括地方標準。一是要做好強制性規范的實施工作。首先要全面掌握規范的內容,特別是要把握規范的總體要求;其次,各地方可結合本地情況,進一步豐富完善項目功能和性能要求,結合建設項目審批、工程安全質量管理等環節制定相應辦法。二是要完善地方工程建設標準化工作機制。進一步優化工程建設標準化治理結構,推動實現標準供給由政府主導向政府與市場并重轉變,標準化發展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三是要進一步完善地方工程建設標準體系。要結合強制性工程建設規范,重新審檢現行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對標準中不適宜的技術要求進行調整。我們工程建設領域的標準,不是孤立的一項工作,要與工程建設全過程形成完整的閉環,這里既有目標要求,也有強制保障的手段,既有底線支撐,也有創新和引領,既有統一規劃,也有自我更新和完善。總之,是我們承上啟下、履職盡責、做好工作的重要抓手。
第五,加強工程建設團體標準培育培優工作。
2016年以來,部里一直通過控制新增標準數量和優化現行標準,聚焦技術法規,做好底線要求,釋放團體標準的發展空間,增強團體標準的發展動力。團體標準作為新型“二元”結構標準體系中的重要一極,是政府標準的有力補充。在我國新型標準體系中,最容易和國際接軌的就是團體標準。要更好地利用市場資源,研究通過轉化、委托、采信、購買服務等方式,讓更多好的標準在市場競爭中不斷涌現,服務社會需求。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作為工程建設領域唯一的全國性專業標準化社會團體,希望能在更高起點上,不斷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更好地發揮團體標準的示范創新作用。
一是堅持創新引領。加強科技研發、標準研制與產業升級協同發展,圍繞“急難特新”組織開展協會標準編制,著力提高協會標準的先進性和適應性。二是發揮協會標準的先導性作用,加強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智能建造、宜居農房建設、城市更新、新城建、城市信息平臺和城市運行管理服務、標準數字化等重點領域標準制定與標準體系建設,特別是發揮協會專家委員會的積極作用,加快構建雙碳標準體系,更好地服務工程建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三是不斷拓寬團體標準應用渠道,推進標準制定與檢測、認證保險、工程采購一體化工作機制,推動團體標準在招投標、合同履約等市場活動中的實施應用,打造中國團體標準優勢品牌。四是不斷總結經驗,繼續完善協會標準快速靈活的工作機制,在協會標準的體系化、數字化、國際化等方面不斷嘗試更大突破、實現更大作為、謀求更大發展。
同志們!面對新形勢,我們愿與大家一道,埋頭苦干、勇于前行,共同開創工程建設標準化工作改革發展新局面,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預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識別二維碼,觀看會議全程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