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滴匯磅礴 恒久耀綠建
—— 記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副理事長、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標準科技創新獎領軍人才楊仕超

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副理事長、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標準科技創新獎領軍人才楊仕超
有位詩人說“熱愛,可抵歲月漫長”。標準是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重要技術支撐 ,一項標準從醞釀立項到制定修訂直至頒布實施,稱得上“漫長的細活”。致力于建設工程科研、標準化宣貫與實施,建筑風工程、建筑熱工工程研究與測試的楊仕超憑借著對標準化工作的滿腔熱愛,30多年來以涓滴之力匯聚磅礴偉力,2020年榮膺“標準科技創新獎”領軍人才稱號。談及獲此殊榮,楊仕超謙虛地說:“履行科研的義務是每個科研工作者都應該做到的,能夠讓自己的研究成果服務行業服務社會是科研工作者的最大的欣慰。”
楊仕超是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建科院”)總經理、教授級高工、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多年來主編參編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55部,承擔并完成30余項重點科研項目。楊仕超先后承擔“十一五”項目《城鎮人居環境改善與保障關鍵技術研究》、“十二五”項目《夏熱冬暖地區建筑節能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參與、指導“十三五”課題《珠三角地區基于文脈傳承的綠色建筑設計方法及關鍵技術》《民用建筑用能強度指標及技術實施路徑研究》等重大科研專項,主編《鋁合金門窗》《建筑門窗術語》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十余項。獲得“十五全國建筑業科技進步與創新先進個人”“廣東省節能先進個人”“廣東省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楊仕超參加國家標準《裝配式混凝土幕墻板技術條件》GBT 40715-2021 標準制訂研討會
履職奮進謀發展 銳意創新勇擔當
1988年,楊仕超畢業于浙江大學建筑技術科學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懷抱投身國家建設事業的夢想,進入廣東建科院開始從事建筑風工程、建筑門窗幕墻相關工作。1990年,首次接觸標準編制任務,負責廣東省第一部省級標準《建筑氣象參數標準》的例圖編繪工作,同年,還協助了廣東省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定》的編制工作,從此與標準編制結緣。
1992年,楊仕超參加了國家標準《鋁合金門窗標準圖集》的編制工作,憑借自身在風工程與門窗檢測領域的專業知識、研究成果與技術經驗,對門窗問題提出了創新性的見解。其后,又陸續參與了國家標準《建筑外窗抗風壓性能分級及檢測方法》《建筑外墻水密性能分級及檢測方法》《建筑外窗氣密性能分級及檢測方法》、行業標準《玻璃幕墻工程安裝質量檢驗方法》的編制工作,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2002年,楊仕超首次擔任主編廣東省標準《鋁合金門窗工程設計、施工及驗收規范》重任。楊仕超團隊針對廣東省門窗工程存在的抗臺風、防雨水滲漏兩大問題,基于大量門窗工程的檢測數據,開展了全面而深入的編制研究,經過長達兩年的努力,楊仕超團隊完成了規范編制,促使廣東省鋁合金門窗的性能和質量及相關標準的水平進一步提高。此后,楊仕超主編了國家標準《建筑門窗術語》《建筑幕墻術語》《鋁合金門窗》等建筑門窗幕墻系列標準。隨著標準編制工作的不斷深入,楊仕超逐漸成為了建筑門窗幕墻、建筑物理領域的專家。
響應國家“低碳環保,節能減排”的政策號召,2002年之后,楊仕超將研究重點轉移到建筑節能、綠色建筑領域。楊仕超認為,低碳生態理念、綠色建筑技術應將政策與市場環境有機結合。在搶抓綠色建筑新機遇、拓展新平臺的同時,要以“創新發展、服務社會”為己任,銳意創新、勇擔責任,時刻保持戰略定力。
2003年,楊仕超承接了行業標準《夏熱冬暖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主編任務。夏熱冬暖地區的建筑節能設計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該標準規定的指標參數將對南方地區的建筑形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為了攻克難關,楊仕超帶領團隊開展大量理論與實驗研究,比對眾多中外標準,調研工程上百處。在廣東等夏熱冬暖地區,夏天的平均氣溫常在35°C以上,楊仕超團隊頂著酷暑開展大量實地考察調研,總結調研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了對比評定法的簡化計算方法、建筑遮陽的簡化計算方法,詳細規范居住建筑自然通風的具體要求和具體措施,進一步研究墻體熱工指標與自然通風降溫的關系,確定了合適的指標要求。《夏熱冬暖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2006年榮獲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隨后編制的廣東省實施細則,又進一步對具體條文進行了詮釋與細化。該細則于2007年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從此奠定了華南地區建筑節能標準的領導地位。
工程標準科研不僅保障了建設的高質量,也提升了社會和經濟效益。楊仕超主編的《建筑風環境測試與評價標準》應用于廣東奧林匹克中心體育場和新白云國際機場等大型項目,實施累計年節約總額約5000萬元,為城市安全防災減災提供有力支撐;主編的《公共建筑能耗標準》應用于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法院等項目,經濟效益累計達2368萬元;主編的《錨桿檢測與監測技術規范》應用于廣氮拆遷安置房等項目,工程造價節約總額545.07萬元;主編的《建筑風災水災破壞等級評定標準》應用于華發·十字門國際花園項目,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38.4萬元。

楊仕超榮獲廣東省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同舟共濟揚帆起 千錘百煉始成鋼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高標準才有高質量”。隨著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的進一步發展,楊仕超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建筑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理念,先后承擔多項國家和省級重點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標準,并成功應用于國家級和省級示范項目的建設,促進了建筑行業的蓬勃發展。
作為建筑門窗幕墻、建筑物理學領域專家,楊仕超參編了《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等國家標準,主編行業標準《組合鋁合金模板工程技術規范》、廣東省地方標準《鋁合金門窗工程設計、施工及驗收規范》等,解決了我國鋁模板應用無理論指導依據、無檢驗驗收標準的瓶頸,推動了鋁模板在國內的應用和發展,對保障和提高我國鋁合金模板工程的施工安全有重大的工程實踐意義。
在國家標準《民用建筑能耗標準》中,根據居住建筑的能耗現狀,制定了居住建筑的建筑能耗指標,為有關政府部門制定我國未來建筑節能政策提供參考,為實現國家建筑總量控制目標提供清晰的技術實施路徑。隨著一系列建筑節能技術措施的逐步推進,顯著地推動了我國建筑節能事業的發展,新建建筑根據《民用建筑能耗標準》的指標原則,合理、有效地修正建筑能耗指標,科學、全面地進行了公共建筑能源管理,節約了能耗成本。
隨著我國城鎮建設的飛速發展,不良風環境暴露出來的問題迫切需要在城市和居住區的規劃設計中得到解決。楊仕超和團隊編制的廣東省地方標準《建筑通風效果測試與評價標準》《廣東省綠色建筑設計規范》《廣東省建筑結構荷載規范》系列標準規范,研究了不舒適的風環境情況產生的原因,制定舒適和不舒適的風環境評價標準;建立居住區風環境模擬、試驗和現場測試的統一技術及評價的標準體系。
近年來,楊仕超及其團隊開發出風環境和室內自然通風的關鍵技術16項;開發出居住小區風環境和住宅室內通風的大型仿真系統軟件兩項;主持編制標準5項;完成約10萬字專著《民用住宅通風設計及評價》;落實典型示范工程9項,其中典型項目廣州亞運綜合體育館根據標準良好的風環境設計有效地降低了建筑能耗。
近年來,東南沿海地區臺風頻率和強度呈現增加趨勢,臺風對于沿海大城市產生危害越來越大,對人民生活、工作、安全都帶來了巨大影響。楊仕超率領團隊將研究重點放在分析歷次臺風中超高層的玻璃幕墻、門窗脫落、大跨度屋面在構造細節上所存在的問題,及時開展沿海地區的抗風關鍵技術的研究,編制出臺相關標準,取得了可喜成果。“天鴿”臺風防災工作的成功,便得益于《廣東省建筑結構荷載規范》為建筑結構設計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大大提高了廣東省的臺風防災水平。為此,楊仕超深有體會地說:“要徹底完善我國沿海地區抗強風建筑體系,技術手段、工程經驗、標準化及政府監管方面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楊仕超參加建筑風環境科研考察
無私傳道勤授業 后浪團隊露崢嶸
楊仕超帶領科研團隊刻苦攻關,立足于自主研發,致力于建筑標準化,形成了大量專利技術和系列新產品。回顧團隊發展歷程,從亞熱帶研究室團隊、建筑風工程研究室團隊、建筑物理研究所團隊到建筑節能研究所團隊,楊仕超始終堅定不移地帶領著團隊成員沿著標準化研究道路不斷前行,為廣東建科院培養了大量標準化人才。
走上院領導崗位后,楊仕超再次迎接新的挑戰,成立了科研中心,組建了50余人的標準化專家團隊,其中包括26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3名高級工程師、5名博士;累計接受流動科研人員9人,其中教授1人、博士及碩士8人。在楊仕超的帶領下,廣東建科院標準化能力始終處于全國先進、廣東領先水平,多次獲全國標準化先進集體殊榮。
周荃作為綠色建筑、建筑節能團隊中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在楊仕超的指導下,參加國家重點研發計劃3項,參與廣東省科技重點項目5項,編制國家標準、廣東省標準10余項。其中主編的《廣東省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對廣東省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城鄉建設步入綠色、循環、低碳的科學發展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具有重要意義。談及楊仕超,周荃說道:“從成立編制組、研究調研,到征求意見及處理、審查報批,楊仕超都一一親自把關,教導團隊排查標準化標準編制工作中易出現的問題,協助關鍵環節的分析把握。在楊仕超的指導下編制團隊受益良多。”

楊仕超在《廣東省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編制工作中帶領團隊開展生活會
建筑物理專家李慶祥對本刊介紹:“楊仕超將建筑物理與建筑節能理論交互運用的思維,給了我極大的啟發,根據他的指導,標準編制團隊不僅能夠汲取各類建筑物理學優點,還能擴展思維補全建筑節能規范要求。” 在楊仕超指導下,李慶祥先后主持完成200余項重大工程項目的風洞試驗、200多項大型場館和超高層建筑的風振計算分析及相關咨詢服務,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3項,獲得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5項,廳局級科學技術獎勵4項,編制行業標準1項、國家標準1項、廣東省地方標準4項。
談到對標準領域的“后浪們”最想分享的經驗,楊仕超將自己投身標準化工作的30余年的心得體會娓娓道來、無私分享道:“首先,標準就是一切工作的度量尺,它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時候,標準是保障質量水平的底線;當社會生產力日益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標準應與時俱進,逐步成為需求的體現。其次,標準要與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相適應,形成協調統一的標準體系。再次,標準化工作應覆蓋到點線面,根據現代化發展的需要,以不同層次、不同形式實現標準化。”
社會發展變化不止,標準編制進步不止。秉承“創新發展,服務社會”的理念,楊仕超期待與業界同仁攜手相伴,共同唱響標準、科技發展美好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