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中國經濟大講堂》視頻整理,侵刪。
從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到企業管理、國際貿易。標準,為什么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廣泛應用?
標準是質量的技術基礎,標準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大家都能聽得懂的共同語言。
世界各國為何紛紛將標準作為核心戰略?如果你不能成為標準的主持者,那就意味著是別人制定游戲規則,你來執行。
標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我們在飯店就餐時,衛生質量由國家強制性標準控制,出行安全順暢,有賴于統一的交通標志。我們身邊的各種電器也必須通過多項專業認證,復雜而嚴密的標準體系已經成為大家確認產品質量和安全性能的定心丸,為我們構建起現代生產體系和高品質生活。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標準化在便利經貿往來,支撐產業發展,促進科技進步,規范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習近平主席在致第三十九屆國際標準化組織大會的賀信中指出,中國將積極實施標準化戰略,以標準助力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
得標準者得天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該如何通過標準化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主動?怎樣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標準體系?標準,如何助力我國實現制造大國到創造強國的轉變?
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原主席張曉剛為您深度解讀,如何讓標準化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抓手。
大家好,我是張曉剛,非常高興今天來到中國經濟大講堂。
張曉剛,2011年當選世界鋼鐵協會主席,成為該協會近50年歷史上第一位來自中國的主席,2013年當選由世界技術聯合國之稱的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主席,這是中國人首次擔任這國際組織的最高領導職務。他曾經參與國家第七、第八和第九個五年計劃、國家973計劃和863計劃中新材料的科技攻關,并多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其工作成果對中國及世界標準化和鋼鐵材料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談到標準,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非常熟悉,但在我們人類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標準實際上是無處不在的。
標準化就是一個文件,干什么用的文件呢?是供我們大家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一個文件。標準化就是一個活動或者一項訓練。我們來看這一群人,他們去參加標準化活動。在參加標準化活動之前,他們是雜亂無章的。但是參加完標準化活動,他們變成整齊劃一了,這就是標準化。
秦始皇統一六國,堪稱是一個經典。大家看過電視連續劇《大秦賦》,有這樣一個鏡頭:“主人,你中箭了!”。當呂不韋重劍之后,他拔出劍來不驚反喜,并爆出了秦國統一六國的緣由。“秦箭!”“何以見得?”“放眼天下,只有秦箭統一大小重量,箭羽、箭桿、箭鏃,三者損一,可再作配用。”正因為秦國統一了兵器的尺寸,統一了兵器的規格,統一了兵器的重量,并且把兵器的制造者、建造者、制造年份和制造單位都刻在了兵器上,把可追溯責任到人的標準化管理制度落實到了極致,也正是因為秦國運用了標準化的思維,統一了語言,統一了文字,統一了貨幣,統一了規則,把統一后六國的永久合一變成了現實,把故事變成了經典。
工業革命徹底顛覆了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方式,把落后的手工作坊式生產方式變成了規模化、機械化的高效生產方式,也正是因為規模的擴大和分工的細化,就必然提出了對標準化的需求。1913年,福特先生借鑒了美國辛辛那提一個簡易屠宰場高效生產的經驗,發明了全球第一條標準化的汽車流水線,一下子把汽車制造的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八十以上。1920年1分鐘就可以生產1輛汽車,1925五年10秒鐘就可以生產1輛汽車,這就是標準化和工業革命的貢獻。當1947年ISO誕生的時候,就意味著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產品都有國際標準。
ISO是國際標準化組織的簡稱,成立于1947年,是全球最大、最權威的國際標準化組織,負責當今世界上絕大部分領域包括軍工、石油、船舶等壟斷行業的標準化活動,ISO標準在世界上具有權威性和通用性,已成為國際經貿活動的重要規則,被譽為國際貿易的通行證。
ISO成立以來,以美國、德國和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不斷控制和爭奪國際標準化制高點,力圖主導和參與重要的國際標準制定。這樣即可在國際貿易上掌握話語權,也能將標準與專利技術捆綁,保持競爭優勢。例如,歐盟2002年要求銷往歐盟市場的打火機必須安裝安全鎖,而安全鎖的主要專利早已被歐洲國家搶占,要達到這一標準,我國企業必須支付高昂的專利使用費,這讓我國當時年產5億多只,占世界市場份額近百分之七十的打火機面臨退出歐盟市場的危險。
為了縮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我國的國際標準化事業在過去近三十年的時間里走過了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
這張圖是過去三十年中國在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當中的一個實實在在的記錄。第一階段我叫不參與階段。1981年之前,中國從來沒有主導過一項國際標準,直到1981年,中國主持了第1項機械工程方面的國際標準。1990年,我們又主持了第2項國際標準。所以我們把第二個階段說成是進步緩慢階段。隨著中國的技術實力和經濟實力的提升,從2000年到2015年,中國主持的國際標準的數量變化非常快。那么從2015五年到2020年,中國主持的國際標準數量超過了800項。這就是中國在過去三十年,在國際標準化領域取得的突飛猛進的進步。
最近一段時間,習近平主席在多個重要場合都提出了高標準,把標準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6年,當我們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全球大會在中國召開時候。身在G20會議上的習近平主席為大會發來賀電。第一次提出了中國要積極的實施標準化戰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為來自164個國家的標準化官員做了長達30分鐘的報道。在會議期間,幾乎所有的各個國家的標準化官員都在問我們一個相同的問題,那就是今天中國的主要領導人為什么如此的重視標準?
直到十九大的召開,我們才真正明白了。
因為中國要進行高質量發展轉型,中國到了一定要解決過度追求速度和數量的這種增長方式,而轉向注重質量。中國到了一定要解決中國制造大而不強的問題,解決中國制造技術含量中低端的問題。中國到了一定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候了。
那標準跟質量之間是什么關系呢?標準是質量的技術基礎。所以你要想抓質量,必須抓標準。如果你要想有高質量,你一定得先有高標準。
那什么是中國高質量發展呢?十九大以來我們非常高興的看到中國越來越多的各級政府的領導和企業家都開始講高質量發展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但在實踐當中,我們也發現還有相當數量的各級政府領導和企業家,他們對十九大提出中國高質量發展內涵的理解上還有差距。
為什么會這樣?
我舉個例子,我來自于企業。如果在企業當中我收到了一份關于高質量發展的文件,我的第一感覺是把它批給科技質量部,如果我在地方政府工作,我會把它批給市場監管局里。
為什么?因為在我們的傳統認識、傳統意識和傳統觀念當中,質量就是產品質量。
十九大提出中國高質量發展的質量絕不僅僅是產品質量,更重要的它是指企業發展的質量、行業發展的質量、經濟發展的質量、政府發展的質量、國家發展的質量。如果我們認識不到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這個內涵,我相信你一定找不到抓好中國高質量的發展的抓手,那什么是抓好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抓手呢?
實際上就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那句話,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
自2010年以來,我國制造業已連續十一年位居世界第一,表明我國制造業大國的地位非常穩固,從橫跨金沙江的巨型水電站到問鼎蒼穹的天問一號,從挺立碧波之上的深海一號,到馳騁于華夏大地的復興號高鐵。從C919全面進入試驗試飛階段,到5G手機芯片投入商用,一項項重大工程,彰顯中國制造的新高度和新水平。不過,我國制造業仍需加快腳步,突破大而不強的局面,我國的技術標準工作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著明顯差距,使得我國很多產業扮演的僅僅是制造者、組裝者和本土市場分銷者的角色,只能無奈地留在國際分工鏈條的末端和附屬地位上。
未來我們要著重解決核心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關鍵基礎軟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等基礎問題。因此,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強基礎技術創新,推動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我們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標準化工作。那么,標準如何幫助中國制造解決大而不強的問題?標準如何引領科技創新助力產業升級?未來我們如何在國際標準化領域貢獻更多的中國力量?
什么是中國制造的大而不強?三年前,工信部在上海召開的中國高質量發展專家座談會上,中國輕工業協會會長跟我們分享這樣一個案例:今天,在這個世界上生產的鐘表總量當中,中國生產的鐘表占了多少呢?百分之八十三,那么,中國生產和制造的鐘表總的銷售額占全球鐘表的銷售額有多大比例呢?百分之三十五。這還是在中國輕工業協會和鐘表行業多年的努力下,一個進取性的數字。什么是中國制造的大而不強,這就是。
那為什么會產生中國制造的大而不強呢?這要從中國制造的崛起之路談起。
中國制造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一百年、第二次工業革命一百年、第三次工業革命我們也錯過了二十年到三十年,而且是在西方發達國家完全實現了在專利和標準布局的情況下,中國制造從所有行業的技術末端開始了自己的技術追趕之路。
所以,我們大家采用的都是一種追趕方式,那就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跟隨式科技創新之路,但是應該這樣說,中國制造成功了。
我們用了40多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基本上100年到150年的道路。我還記得30年前當中國要大批量生產汽車的時候,我們中國沒有一家鋼鐵企業能提供符合標準的汽車面板,沒有一家鋼鐵企業能制造出符合標準的汽車,子午胎用的鋼簾線。所以我們也開始了同樣方式的追趕,鞍鋼跟迪森克魯伯合資、寶鋼跟新日鐵合資、本鋼跟浦項合資、首鋼跟蒂森合作、華林跟米塔爾合作。所以,今天不僅僅中國的汽車制造廠用上了中國生產的鋼材,連奔馳、寶馬、奧迪、豐田、福特這樣的國際品牌在中國生產的汽車,也都用上了中國鋼鐵工業生產的高品質的汽車面板和高品質的子午胎鋼簾線。同時,中國鋼鐵企業在裝備上、技術上和管理上也基本上實現了與發達國家的并跑,或者叫同質化。
那什么是大而不強呢?原因是什么呢?中國絕大多數的傳統制造業,通過40年改革開放和技術的追趕,今天在相當多的行業已經實現了并跑,甚至同質化的情況下,這個時候我們存在的差距,不是掐脖子的問題,而是補短板的問題。它存在的不僅是中國制造產業技術基礎薄弱的問題,更多的可能是中國制造產業質量技術基礎薄弱的問題。
為什么這么講?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30年前我們國家85新材料科技攻關項目,我們攻關的內容是全球最先進的汽車子午胎鋼簾線——0.15五毫米的鋼簾線。
那么我們那個時候中國鋼鐵制品行業處在什么樣的水平呢?我們來看一組數據,一盤十公斤的鋼簾線,在它合股的過程當中會有多少斷點呢?也就是它的食物質量是什么樣呢?我們這里寫了大于五,最少五個斷點。
最多是多少,可以說慘不忍睹。那么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們有沒有進步呢?有!有多大進步?我們再看這個數據,大家注意右邊的單位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過去是一盤十公斤,現在是一百盤一噸重的鋼簾線。
在合股的過程當中,我們的斷點數只有六到十個,這就是中國制造的進步。這就是今天中國鋼鐵制造水平,這就是今天我們中國鋼鐵制品行業的自信。
那么我們還有沒有差距呢?有!在哪里?我們再看一組數據,大家看到單位是一樣的。但是,在實物質量當中,世界最先進水平的王牌斷點線,它的斷點數只有兩到三個,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用的完全相同的設備、完全相同的技術和完全相同的管理,最后我們還有這么一點點的差距,而這一點點的差距不是產業技術基礎的差距,而是產業質量技術基礎的差距。
質量技術基礎是國際通行的概念,包括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計量解決準確測量的問題,質量中的量值要求由標準統一規定。標準執行得如何,就需要通過檢驗檢測和認證認可來判定,判斷一個產品的質量好壞,需要通過計量檢測來完成。最直觀的方法就是用檢測數據來說明,企業通過計量檢測所得數據對產品質量進行控制,有效提高產品的質量。因此,數據的準確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數據準確,并被認可,產品和標準才能被認可。
標準互認的前提是數據互認。過去為什么我們實現不了數據互認呢?是因為我們數據的準確性有問題。那現在為什么我們可以開始做這個問題呢?是因為我們數據準確性逐漸有了保障,是因為數字技術開始應用,使得檢驗檢測的數據準確性、不可篡改的問題、實時監控的問題都可以實現了。所以如果數據互認能實現,標準互認就有了基礎,實現從實驗室的小事,到實驗室的中試,到大生產過程當中,標準互認是解決中國制造帶而不強、科學實驗驗證能力不足的問題和補短板問題。最直觀的方法就是用檢測數據來說明企業通過計量檢測所得數據,對產品質量控制有效提高。
因此,數據的準確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數據準確,并被認可,產品和標準才能被認可。
我們再來看一看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成功的目標是什么。也就是說,中國制造成功的標志是什么?有人說,中國企業在世界五百強中的數量是這個標志,有人說中國GDP成為世界第一是這個標志。其實都不是。那什么是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成功的標志呢?是我們能不能夠培育一批,十幾個幾十個甚至幾百個能夠站在全球產業鏈頂端的世界一流企業。
在幾乎所有的傳統制造業的標準制定當中,基本上都是德國的專家講最后一句話,什么叫最后一句話?就是說結論意見。那為什么德國專家能夠在全球技術規則制定當中,總去講最后一句話呢?我們記得在150年前德國制造這個詞,曾經是全球共同譴責的低價劣質產品代名詞。經過德國制造的高質量發展,德國一步一步徹底的改變了人們對德國制造的認識。他們不僅僅培育出了像奔馳、寶馬、奧迪、西門子等,這樣一批始終能夠站在全球產業鏈頂端的世界一流企業。更重要的是,他們培育出了成千上萬的優質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利用自己的質量和品牌,通過標準的國際化,讓自己的產品走到了世界每一個角落,從而共同擎起了德國制造這個全球公認的國家質量品牌。
那為什么德國能做到的這樣呢?德國制造不倒的后墻是什么呢?我們來看這組數據:德國的人口占世界的百分之一,我們中國的人口占了百分之十八。但是看右邊在國際標準化制定當中,有話語權的人的數字,也就是注冊專家數,中國有一萬人,德國有三萬人。其實,這。就是我們的差距,這就是我們追趕的目標。這就是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要追求的東西。
但是這里我也想跟大家分享另外一個數字,也就是說這組數據往十年前推一下,是個什么樣的狀況呢?德國的這個專家數沒有太大變化,而中國的這個專家數十年前只有2900人。過去的十年,中國在標準國際化上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這才是我們的底氣,這才是我們的自信。這才是我們未來中國制造在世界崛起的真正后盾。
所以,從剛才的討論我們知道了,標準化是全球技術治理的基礎,而人是標準化的基礎。所以中國制造要真正在世界崛起,一定要緊緊抓住這個基礎的基礎。
那么在國際標準化工作當中,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呢?我們需要既懂標準,又懂專業,又懂外語的復合型的國際標準化人才。
記得有一次,TC8的主席跟我講了這么一件事情,由于世界造船業已經從美國和歐洲轉到了亞洲,轉到了中、日、韓。所以在他擔任主席即將卸任的時候,他希望把主席的鑰匙交給亞洲國家,我們亞洲也有著國家通過政府的關系找到了他,希望把主席交給他們。但是TC8的主席還是考慮為了TC的發展,為了世界造船業有更好的明天。他說他沒有辦法,還是要把這個主席交給更加適合這個位置的人,而這個位置的人是一個中國的年輕人,又懂標準,又懂外語,又懂技術,又有情商。所以最后TC把主席的鑰匙交到了這個年輕人的手里。
從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在標準化方面的進步,看到中國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在國際標準化舞臺上逐漸顯露出他們的英姿,這也是我們中國在國際標準化舞臺的未來和希望。
如今,我國在國際標準制定方面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日益增強,由我國提出和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數量逐年增加。從2012年開始,中國鐵路總公司開展中國標準動車組研制工作。如今,高鐵中國標準正逐漸超越過去的歐盟標準和日本標準,被越來越多的國家采用。在數字電視領域,中國數字電視標準成為國際電信聯盟國際標準后,已為全球14個國家采用,覆蓋全球近,20億人口,帶動了中國多個數字電視品牌走出國門。2020年3月,首個由我國牽頭制定的北斗國際標準正式發布,進一步激發了全球相關設備制造商投入北斗導航的設備設計和生產。在核電、5G、國家電網等高技術領域,以絲綢、中醫藥等傳統優勢領域,中國標準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同時,我國各行業的專業技術人才在國際標準化工作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在2015年到2019年期間,我國的3位專家先后擔任三大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電工委員會、國際電信聯盟和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最高領導人。這在國際標準化領域一百多年的歷史上尚屬首次。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許多發達國家開始實施工業回歸再工業化的政策,國際標準成為各國競相爭奪的戰略性資源。比如,美國頒布質量促進法案,將標準列入國家全球戰略。德國實施工業4.0計劃,將標準作為核心戰略。日本研究制定國際標準綜合戰略。國際標準已從傳統制造業擴大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戰略新興產業。發達國家都在通過輸出國際標準的方式來保障本國新興產業的發展。
未來,國際標準化發展有哪些趨勢?我國的標準化戰略該如何,除了制造業標準化,在服務業和社會治理上還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國際標準化發展的第一個趨勢,標準先行。在我們大家熟悉的傳統制造業當中,習慣的商業模式是先有產品,再有標準,然后是產業化。但最近這幾年,在高新技術領域出現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那就是先有標準,再有產品,然后是產業化。
拿數字技術領域來舉例,數字技術在應用當中會在與我們現實的物理世界對應的平行空間中,建立起來一個新的數字世界。而這個數字世界當中的規則不是由我們物理世界來界定的,那誰來界定未來數字世界的規則呢?標準。所以,未來在數字經濟當中,如果你不能成為標準的主持者,那就意味著是別人制定游戲規則,你來執行。因為數字技術標準的主導者一定是技術的引領者,一定是市場的控制者。
我們來看國際標準化發展的第二個趨勢,標準向社會治理領域拓展。這就意味著標準過去僅僅是為了解決產品質量問題,現在開始向解決社會治理問題、政府管理問題和企業管理問題的方向轉變。比如說ISO37001反賄賂標準、ISO26001社會責任標準、ISO19600合規管理標準,這些都是屬于社會治理的標準。也就是說社會治理的質量管理方式變成了“標準+法治”,目的是實現全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是中國發展到今天的一個必然追求,也是全球發展到今天面對著最大的挑戰。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人類歷史上因為霧霾造成最沉重的傷害,發生在工業化后期的英國倫敦,1952年12月4日到12月8日四天的時間里,在倫敦這個城市死去了4000千多人。那時,倫敦市每年的霧霾天超過了120天。
大家還記得,五年前倫敦市的市長向全世界宣布,他說,今天倫敦市的霧霾天每年不會超過4天。那倫敦做了什么,一步一步徹底的改變了倫敦市的生態環境和空氣質量呢?從1954年開始,倫敦市政府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律法規和標準,一步一步徹底的改變倫敦市的空氣質量。
最近這幾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一直致力于用標準來幫助人類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一直致力于用標準來解決全球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可能有的同志會問,為什么在今天地緣政治的世界里,標準還能夠解決全球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因為標準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大家都能聽得懂的共同語言,它是由所有的利益相關方共同來制定的。比如說,我們要制定一個城市的標準,那一定是這個城市所有的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制定,如果我們要制定的是一個國家的標準,那一定是一個國家內所有的利益相關方共同來制定,如果我們要制定的是國際標準,那一定是全球所有的利益相關方共同來制定。雖然制定標準的過程當中會有爭論、爭吵,甚至可能有非常激烈的斗爭。但只要達成妥協,形成了標準,就形成了全球共同遵守的規則。
也正是因為標準這個自下而上形成的制度工具不帶有政治和意識形態的色彩,所以它更加適合在全球化中被廣泛的使用。
這是國際標準,為中國最優秀的地方政府和企業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什么機會?就是我們把中國過去40年改革開放當中已經被事實證明是成功的社會治理方式、企業管理方式、政府管理方式,通過標準國際化的方式貢獻給全人類。
最近,這幾年我們不是一直在說我們要積極的參與全球治理,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解決方案和中國智慧嗎?什么是路徑?什么是方法?什么是工具呢?國際標準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2021年10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綱要》明確提出,標準化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著基礎性、引領性作用,這確定了中國標準化工作的新方位。
2015年制定發布的《美麗鄉村建設指南》國家標準,對村容維護、環境綠化、廁所改造的農村人居環境界這出了標準要求。以浙江安吉為例,全面推廣實施該標準后,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覆蓋率均達百分之百,農村垃圾分類已覆蓋安吉縣所有行政村,惠及農戶十一點八萬戶。濟南市政府12345熱線運用標準化優化再造相關政務流程,有效提高了為民辦事效率,日均為您服務量,從最初的一千余件增長到三萬余件。在此基礎上,濟南市牽頭起草了我國首個《政府熱線服務規范》國家標準,并被國際標準化組織作為行政服務領域的典型案例。疫情防控時期,市場監管總局會同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快速制定了個人健康信息碼三項國家標準,規范防疫健康信息數據,建立健康碼互認機制,為人員流動創造了條件,促進了防疫力量的整體協同配合,成為標準化助力社會治理數字化的成功實踐。
在推進節能減排和堅持綠色發展方面,標準也是重要的技術支撐。低碳究竟該如何定義?未來實現雙碳目標標準又能有怎樣的作為?
國際標準化發展的第三個趨勢,為全球環境治理尋找解決方案。這里,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在我們大家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我們有多少人會主動的去選擇購買和使用低碳產品呢?沒有,或者很少。
為什么?因為我們不知道什么是低碳產品,所以ISO 在2013年制定了碳足跡標準。那什么是碳足跡標準呢?碳足跡標準是把我們所有的產品在它整個生命周期過程當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用標識的形式告知消費者。
ISO制定碳足跡標準有兩個目的,第一,用這個標識來告訴人類主動的選擇使用低碳產品和低碳生活。現在歐洲已經開始使用碳足跡標識,我相信世界也不會太遠。第二,碳足跡標準有可能成為收取碳稅的依據。
在這里,我想提醒我們,中國的各級地方政府的領導和企業家,特別是外向型企業的企業家,一定要高度重視碳足跡標準。我個人認為,2025年前后,歐洲會開始收取碳稅,美國也會在這個時間點左右。這就意味著,如果你的產品碳足跡過高,未來你將會被加收百分之二十額外的關稅。所以我們中國企業一定要及早的引起重視。
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首先考慮的不是我們付出多少,而是要衡量我們不參與會失去多少。如果不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那就意味著是別人制定游戲規則,我們來執行。同時,也希望通過今天的討論,能夠對我們各級政府、企業把自己的經濟發展戰略與標準化戰略更好的有機融合,從而更有力的促進實現中國制造的高質量發展。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