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下午,由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和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巾幗女杰話標準”活動舉行,各位“女中豪杰”紛紛講述了各自的標準化故事,分享了經驗心得,我們將她們的“高招”在這里與大家共享,敬請關注。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鹿勤
從百姓生活視角思考技術問題
淺談《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編制工作思路的轉變
在我們生活的城市中,大約1/3左右的建設用地是用于居住的,這些包含了住宅建筑、生活服務配套設施、綠地和道路的生活空間,就是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進進出出的、規模不同、風格各異、“有老有少”的城市居住區\小區。我想借“話標準”的“宜居”主題,和大家聊聊《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GB50180-2018(以下簡稱《標準》)。
《標準》與修訂前的93版相比,我國城市發展背景已發生巨大變化,住房建設已擺脫“嚴重短缺”走向“品質提升”。怎樣更好落實國家發展理念和惠民要求,對接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呼應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有效指導城市老舊小區改造設施補短板等工作,需要從技術路徑上做出探索。對此,編制工作開展了廣泛深入的調研并先后完成了18個關鍵問題的專題研究,了解民意、分析技術瓶頸,探索解決方案并提煉標準措施。扎實的研究基礎保障了《標準》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讓國家“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做實、落地。
目前,《標準》實施已三年有余,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好評,為國家有關政策、文件的出臺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多省市已將有關規定納入地方標準或城市規劃管理辦法(如建設部等13部委 “關于開展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的意見”推出《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準》,自然資源部出臺《十五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指南》,建設部、發改委、應急管理部先后兩次聯合發文對住宅建筑高度提出控制要求。可以說《標準》深深地影響著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讓規劃標準的政策性、導向性、綜合性和可操作性得以充分體現。
《標準》做到了落實國家發展要求、維護公共利益,呼應百姓生活需求、關注弱勢群體,其主要落腳點聚焦在以下幾個細節:
1.轉變居住區規模分級的思維邏輯,從更加人性化、關注百姓生活的視角思考技術問題,以居民不同生活需求的出行足跡圈定空間范圍并劃分居住區規模等級,同時對應配套建設相應的生活服務設施、設置綠地空間;也為城市治理提供了可對接的管理平臺,如居住街坊可對接物業管理或業委會,五分鐘生活圈居住區可對接社區居委會,十五分鐘生活圈居住區可對接街道,十分鐘生活圈居住區可對接“大社區”“小街道”,或是結合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模式對接相應的城市規劃管理單元。“生活圈”讓標準變得更加人性化、更具普適性、更易被理解,更加有利于溝通并達成共識、實施規劃。
2.為提質發展明確了各級居住區配套設施名錄并提出布局與建設控制指引,提高了人均綠地配置指標并強化布局規定,引導形成親民的居住區綠地系統。更加關注“一老一小”及居民的健康生活,讓老年人和兒童在自家樓下就可以找到交往空間和活動場所,步行5分鐘可以到達社區服務設施和小游園;在公共綠地(社區公園)中設置運動場地,讓社區運動場所可落地、能實施。
3.改變原有開發建設模式的慣性發展,以居住空間環境的安全、宜居適度為基本原則,控制開發建設強度和路網密度。《標準》對不同氣候區、不同規模居住區分別提出相應的組合控制指標,為規劃設計提供選擇;控制居住街坊尺度,讓居民出行更便捷,城市路網系統更完善。不鼓勵大面積、高強度開發建設居住區及建設過高的住宅建筑,以減少城市高密度發展在交通疏解、消防救援、應急疏散以及防疫管理等方面帶來的挑戰。
4.改變了只適用于新區建設的技術路線,對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住房建設等專項規劃,以及城市體檢等專項工作都可提供技術支撐。針對我國大量既有多層住宅面臨無障礙改造加裝電梯的發展需求,及時調整日照標準的有關規定,為后續國務院推行的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提供了政策可行性;針對城市更新及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可核查配套設施與配置綠地的建設情況,查缺補漏以便有針對性地補短板、增漏項,逐步完善;針對存量空間的再開發,可核查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的配建情況與服務承載能力,合理確定人口增量和建筑容量,做到增補平衡、健康發展。
標準化工作隨時代發展而變化,關注民生任重而道遠。讓我們繼續努力,一起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