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是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最大、工作推進成效最好、得到老百姓乃至國際社會高度認可的五年。在各級黨委政府、各部門和全社會共同努力下,克服新冠疫情造成的巨大困難,污染防治攻堅戰預計能夠取得圓滿勝利,生態環境總體改善的階段性目標預期能夠順利完成。但是,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成效還不穩固,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還沒有根本性改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接近和達到上限、生態環境風險累積高發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仍是“短板”和“弱項”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與2035年美麗中國基本建成目標相比,與世界生態環境先進水平相比,與我們自身的法律法規和環境標準要求相比,我們的差距仍然很大。
“十四五”期間是美麗中國起航奠基的五年,美麗中國建設任重道遠,生態環境保護不能有絲毫松懈,要長期堅持底線思維、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針對人民群眾關心的大氣、水、土壤、農村、海洋等重點領域,繼續實施升級版的“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堅戰行動計劃,做到攻堅目標、減排路徑、治污方式、政策手段、科技支撐、治理體系“六個”升級,全面推動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奠定基礎。
1、升級攻堅目標,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十二五”和“十三五”的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基本上是一個歷史依賴型的目標,也就是根據當期環境質量現狀水平來確定的基本可達目標。黨的十九大確定了2035年基本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生態環境要求根本好轉。因此,升級版的污染防治攻堅戰,首先要在目標上升級,要著眼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的目標,推進“十四五”期間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十五五”生態環境全面改善。要圍繞2035年的天藍地綠水清土凈的美麗中國目標,來升級設計“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大氣、水和土壤等環境質量改善目標,持續建設美好家園。對于一些不適合我國國情、乃至發達國家都很難解決的環境質量指標和標準,要加快修訂和調整。
2、升級減排路徑,繼續強化布局結構調整。
這些年取得的環境質量改善效果,以加強環境執法、提升治污水平、加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整治“散亂污”企業等“治標”的措施為主,產業結構、空間布局、資源能源利用水平等“治本”措施還需長期推進,要大力升級推進綠色發展機制建設,將“治標”取得的成效,通過“治本”進行穩固,并進一步提升。升級版的污染減排途徑要以綠色發展為主線,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優化。要加快推進實施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要優化能源結構,提升能源清潔化利用水平,繼續實施重點區域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和北方等地區散煤替代,擴大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實施范圍。要在行業內部持續推進清潔生產、循環經濟、資源化利用,大力培育綠色行業。
3、升級治污方式,創新建立“三個治污”模式。
“十四五”期間,升級版的污染防治攻堅戰要創新建立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三個治污”模式,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質量和效能。要用科學的思維、科學技術手段,遵循科學規律,解決我國面臨的復雜環境問題,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系統推進生態擴容與污染防治。對全國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的環境問題,分區施策、分類施治,突出精準治污,突出時間精準、空間精準、行業精準,提高治污效益。堅持以法律為準繩,堅持依法治國,依法治污,法律規定的,不折不扣的嚴格執行,充分保護相關方的法律賦予的環境權益,強化執法監督,落實相關主體的環境責任。
4、升級政策手段,強化市場經濟激勵機制。
我國的生態環境管理一直以指令性管控手段,也就是法規標準和行政干預為主,習慣于“運動式”執法監管方式。“十二五”和“十三五”的實踐證明,一項好的經濟政策所起的作用往往是基礎性的和根本性的,如電廠脫硫脫硝超低排放電價補貼、城鎮污水處理收費政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革新和升級政策手段,更多地運用市場經濟激勵手段來促進污染防治。建議“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堅戰,要重點研究制定影響深度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的經濟政策,如環境保護稅中納入揮發性有機物(VOCs)、總磷排放征稅,建立覆蓋污泥處理的全成本污水處理收費機制,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稅收優惠和折舊鼓勵,促進污染場地修復與產業發展融合EOD模式,支持生態環境產品價值轉化實現,把財政“211節能環保科目”調整為“211生態環境科目”,建立和擴大國家和區域綠色發展基金,引導銀行業特別是政策性銀行發展綠色信貸等政策。
5、升級科技支撐,提高污染防治效果效率。
“十三五”期間,中央和地方都顯著增加了污染防治攻堅戰,特別是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以及生態保護修復的科技投入,科技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的支撐作用越來越彰顯,地方政府和企業也嘗到了“一市一策”“一河一策”“一企一策”科技支撐的甜頭。同時,科技支撐也是“三個治污”的基礎支撐。“十四五”期間,建議繼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攻堅科技投入,聯合國家和地方以及企業科技力量,重點集成現有成熟的科技成果和技術方法,升級生態環境保護和行業企業治污技術模式,提高污染防治的效果和效率。
6、升級治理體系,建立多元共同治理體系。
目前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主要由黨委政府以及企業組成,對公眾參與一直保持相對比較謹慎的態度。“十四五”期間,要改進和升級污染防治攻堅戰作戰方式,健全多方參與共治的行動體系。將現由黨委政府主導的環境治理模式轉化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人大監督、企業治污、司法保障、公眾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在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實行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基礎上,進一步以深化企業主體責任,加快實施排污許可證管理,完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加強企業環境治理主體責任。更好動員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完善公眾監督和舉報反饋機制,加強輿論監督,發揮各類社會團體、環保志愿者作用。生態環境保護靠大家,社會每個群體、每個成員都要主動踐行綠色簡約的生活方式,積極開展垃圾分類、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等活動,擔當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而不是局外人、批評家。
來源:環境保護(微信公眾號:HJBH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