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清勤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新修訂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9)已于2019年8月1日起實行。此次修訂將上一版標準的“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室內環境、施工管理、運營管理”七大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更新為“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五大指標體系。此外,進行了重新設定評價階段、新增綠色建筑等級、分層設置等級要求等修訂完善。本文試從修訂背景、修訂要點、標準特色等五個方面對新標準及相關工作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修訂背景
落實我國新時期建筑方針
新中國成立之初,確立了“適用、經濟、美觀”這一建筑方針。2016年2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出臺,在原有建筑方針的基礎上增加了“綠色”,形成了“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新時期建筑方針。
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適應時代發展需要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修訂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14個堅持”,其中有3個“堅持”和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密切相關。同時,建筑業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已成為建筑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此背景下,重新修訂《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成為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適應新時代要求及建筑業發展趨勢的一項重要舉措和工作。2018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將全面提升建筑全過程綠色化水平列為重點工作,提出要推動新時代高質量綠色建筑發展,修訂《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綠色建筑產品的需要。
應對綠色建筑領域新問題
目前,綠色建筑建設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設計標識多,運行標識少。截至2017年,全國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項目累計超過1萬個,建筑面積超過10億平方米,而獲得運行標識項目僅占約7%,其余均為獲得設計標識項目。如果加上通過施工圖審查的建筑項目,獲得綠色建筑運行標識的項目不足全部綠色建筑項目的4%。
二是“以人為本”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體現得不夠。2006年版及2014年版標準主要是強調節約,其提出的“四節一環保”原則更多考慮的是建筑本身的綠色性,對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環境宜居、便捷等考慮不多,對“以人為本”的技術要求體現不夠。
三是綠色建筑的可感知性不夠。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等發達地區的新建城鎮建筑基本都是綠色建筑,但使用者并沒有感覺到綠色建筑和以前的建筑有大的區別,綠色建筑在健康、舒適、高質量等方面的優勢和可感知性體現不夠。
四是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對建筑領域的新技術、新理念反映有待提高。當前,建筑科技快速發展,但建筑工業化、海綿城市、建筑信息模型、健康建筑等新領域方向和新技術發展并未及時反映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
二、修訂要點
新版標準和上一版相比都有哪些重要的變化?此次修訂主要包括以下八個要點:
第一,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結合新時代新要求,以百姓為視角,以性能為導向,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的新的綠色建筑指標。
原標準包括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室內環境、施工管理和運營管理7大指標體系;新標準的指標體系則包括五大性能,即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和環境宜居。新的指標體系更能響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
第二,重新定義綠色建筑術語,更加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及高質量。
在原標準中,對綠色建筑的定義強調“最大限度的節約資源”,修訂后的標準將綠色建筑定義的重點放在“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建筑”。作出這一修訂,主要考慮人對自然是有消耗需求的,人對居住環境也是有要求的。因此,新版標準更加強調人的需求和自然承載力之間的平衡。同時,新版標準加入了“高質量”概念,即綠色建筑應是高質量的建筑。
第三,重新設定評價時間節點,保證綠色技術措施的落地。
2006年版標準只有運行評價,2014年版標準增加了設計評價相關內容,并明確提出設計評價在施工圖審查通過后進行。此次修訂,將“設計評價”改為“設計階段的預評價”,以利于在設計階段為綠色建筑把關。同時明確,綠色建筑評價應在建筑工程竣工后進行,投入使用前、使用后均可,以便檢查圖紙上的綠色技術措施是否落地。
第四,新增綠色建筑等級,與全文強制規范協調并兼顧地域發展不平衡現狀。
此次修訂新增綠色建筑等級“基本級”,即分為基本級、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這一改變主要出于四方面考慮:一是綠色建筑為“國際語言”,我國應與國際主要綠色建筑評價技術標準接軌。國際上主流的綠色建筑標準基本都分為四個等級,例如,全世界有120多個國家使用的美國LEED標準,分為鉑金、金、銀和認證級四個等級;德國的DGNB認證也是分為鉑金、金、銀和認證級四個等級。二是考慮我國不同地區之間綠色建筑發展的不平衡性。三是與現行的國家和地方政策之間要協調。國家政策如《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財建[2012]167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的通知》等,地方政策如浙江、江蘇、遼寧、河北、寧夏等地出臺的綠色建筑條例,均要考慮。
第五,優化計分評價方式,兼顧科學性和簡便易用性。
原有標準的綠色建筑評價方法比較復雜。此次修訂對計分評價方式進行了優化。一是取消不參評的得分項。二是拓展條文的適用性,要求任何一條標準都要適合不同的建筑類型,適合不同的氣候區。三是不采用得分率的計分方式 ,直接累計計分即可。
在修訂過程中,新一版標準的內涵得到進一步豐富,增加了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等,但同時總條文數量相較上一版減少了28條。這是因為此次修訂重點抓綠色建筑的主要矛盾,以求標準更簡單、易用,更容易推廣,這也是我們當時修訂標準的原則之一。
第六,要求星級綠色建筑全裝修,減少污染和浪費,保護環境。
經廣泛征求意見,新標準要求,一、二、三星級綠色建筑都應該實現全裝修,全裝修工程質量、選用材料及產品質量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這一修訂主要是為了避免裝修擾民、節約裝飾材料、減少裝修垃圾污染、保護住區環境設施等,同時考慮到很多地方均已出臺了全裝修的相關政策。
第七,新標準更強化健康、智慧、宜居、全齡友好等內容,以順應建筑技術發展趨勢。
在新標準中,對健康、智慧、宜居等內容進行了進一步強化。其中,健康舒適包括空氣、水質、聲環境、光環境、熱濕環境、綠色建材等內容;智慧管理,包括遠程、檢測、監控、智能化服務等內容,如實現使用者在遠程即可交水電費等。宜居便捷,包括室外綠地、綠色交通、公共服務、健身場地等內容。全齡友好,包括無障礙步行系統、容納擔架的無障礙電梯、公共場地無障礙設計、兒童活動設施等內容。
第八,多層級設置性能要求,提升綠色建筑的性能和質量。
新標準對綠色建筑性能要求設置了四個層級。項目只有滿足所有層級才能拿到一星、二星、三星綠色建筑證書。具體要求如下:第一層級,每個一級指標的最低得分大于等于本指標滿分的30%;第二層級,一星、二星、三星的總得分要分別達到60分、70分、85分;第三層級,一星、二星、三星綠色建筑要實現全裝修;第四層級,對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提高比例、嚴寒和寒冷地區住宅建筑外窗、節水器具用水等級、外窗熱工性能和氣密性能等提出更高要求。
此外,新標準還增加了很多其他新的內容。例如,首次加入的綠色金融概念,鼓勵綠色金融支持綠色建筑發展;提升建筑的安全性及耐久性;提升生活的便利水平,包括充電設施和無障礙停車;傳承地域文化(創新項)。同時,還引入了工程質量潛在缺陷保險制度——施工企業或建設單位的工程質量好,保險費用就較低,這是倒逼工程質量提升的有效措施。
三、標準特點
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創新構建綠色建筑新的技術指標體系。一是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目的;二是從百姓視角設計新的評價指標體系,凸顯安全、耐久、便捷、健康、宜居、適老、適幼、節約等內容;三是凸顯使用者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第二,重新設定了綠色建筑評價時間節點,保證綠色技術措施可以落地。一是綠色建筑的評價應在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后進行;二是取消設計評價,代之以設計階段預評價;三是促進綠色技術措施落地,提高綠色建筑的運行實效;四是和國際主流做法保持一致。
第三,增設了綠色建筑等級,與全文強制規范協調并與國際接軌,和地方、國家政策相協調,同時考慮發展不平衡現狀。一是與國際接軌,增加基本級;二是擴大評價覆蓋面,推動普及綠色建筑;三是考慮地區差異,兼顧地方推進綠色建筑的政策。
第四,合理設置評分項條文,提高標準評價的簡單易用性。一是聚焦主要綠色技術,總評分項條文減少;二是提高條文的可操作性;三是取消不參評項,每一條都是得分項或不得分項。
第五,擴展綠色建筑的內涵,與建設科技的發展相適應。一是拓展綠色建筑內涵,包含安全、耐久、健康、舒適、宜居、便利、全齡友好等;二是汲取建筑科技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新技術、新理念(建筑工業化、海綿城市、健康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建筑信息模型、超低能耗、傳承地域特色建筑文化等);三是探索新時代綠色建筑發展的新要求。
第六,提升綠色建筑性能,促進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一是強化安全耐久、節約資源、環境宜居等方面的性能要求,以及空氣質量、水質、健身、全齡友好等以人為本的有關要求;二是對一星、二星、三星綠色建筑設置了多層級的性能要求。
四、相關問題討論
討論1:安全耐久是綠色建筑的基礎和保障,也是重要的綠色內涵之一。
在參考德國DGNB認證、英國BREEAM認證等國際先進綠色建筑標準的基礎上,新標準提出包括“安全耐久”在內的五大性能。很多人一提到安全性就認為指的是抗震和結構安全,實際上并非如此。新標準中定義的綠色建筑的安全是廣義的安全,是從人的安全角度出發的,包括實現人車分流、使用安全玻璃、防夾、防空中墜物等內容。另外,建筑的耐久是最大的“綠色”。
討論2:各國綠色建筑的內涵基本是一致的,但評價指標體系可以不同。
世界各國對綠色建筑內涵的定義是相似的,即最大限度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但世界各國的綠色建筑指標體系可以不一樣。從英國的BREEAM、美國的LEED、日本的CASBEE,還有法國的HQE、德國的DGNB等都不一樣。我們要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
討論3:綠色建筑是一個多專業、全壽命期的集成創新。
綠色建筑是一個集成創新,無法用一個量化指標來表達,既需要技術措施,也需要性能化指標,二者相輔相成。而綠色技術措施是達到綜合性能指標的重要保證。
討論4:新標準將“四節”由四章內容改為一章,并不意味著不重視資源節約。
“四節”相關內容在上一版標準占四章篇幅,在新標準中改為“資源節約”一章,但這并不意味著新標準不重視資源節約。恰恰相反,新標準更加強調資源節約,“四節”的要求比上一版更加嚴格(如暖通空調負荷、圍護結構熱工、外窗傳熱系數、節水衛生器具、隔聲性能、綠色建材等)。
討論5:新標準的增量成本問題。
有人認為新標準的增量成本很高,做綠色建筑代價太大。通過第一批6個新版國標綠色建筑項目評價的增量成本分析可知,三星級公共建筑的平均增量,三個項目是182.1元/平方米;三星級住宅的兩個項目平均增量成本是143.7元/平方米,增量成本在可承受范圍之內。未來,隨著樣本數量的增加,增量成本可能會更加準確。
討論6:新標準的“五性”更具中國特色,更適合新時代的需求。
新標準提出的“五性”指標體系更具中國特色,更適合新時代的需求。其響應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五性”更能體現以人為本,更能引起人民群眾對綠色建筑的關注,也更有利于推進綠色建筑的快速和高質量發展。新標準的“五大性能”更有益于政府的行業管理,凸顯政府主管部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也更有利于老百姓監督。
五、未來工作
下一步,我們將主要開展以下幾項工作:一是為配合標準的使用和技術內容解釋,編寫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技術細則》,近期將正式出版。二是編寫《綠色建筑典型案例集》。在新標準發布實施后,吸納典型的綠色建筑項目案例,組織編寫《綠色建筑典型案例集》,通過案例展示促進新《標準》的實施。三是開展培訓工作。新《標準》的指標體系、評價節點、等級設置等均發生了較大變化。為使技術人員全面理解和掌握綠色建筑技術要求,便于開展綠色建筑設計、施工、運行和評價工作,將面向全國開展廣泛的技術宣傳和培訓工作。四是出版新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英文版。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中國綠色建筑發展,對此次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修訂表示了極高的興趣。為深入貫徹我國標準化改革任務,使新標準“走出去”,便于國際間的交流及國外項目使用我國新修訂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進行項目認證,我們完成了新標準的英文版翻譯工作。目前,德國的DGNB正在研究我國標準。我國的綠色建筑標準在日本、阿爾及利亞都有評審項目,并且取得了證書。另外,我們正在與英國、德國用新版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進行雙認證。五是做好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宣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