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粉嫩人妻中文在线,中国性爱网在线观看视频,国产又色又爽无遮挡免费,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4k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注冊帳號

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

當前位置: 主頁 > 綜合新聞 >
標準大師|張大群:勵精圖治五十載 矢志不渝標準情
作者:admin 單位: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

——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工程師、標準大師張大群
 
城市發展和城鎮化率顯著提高是新中國成立70年諸多歷史性成就之一,完善的市政工程無疑是城市運行的重要保障。張大群絕對稱得上是新中國市政給水排水領域的“大咖”,他自20世紀60年代大學畢業至今始終在一線從事市政給水排水及水裝備的設計、研究、標準化技術工作,50余年來,為城鎮給排水行業和標準化亊業作出突出貢獻。他領銜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標準》《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等系列標準,為我國城鎮污水再生回用和污泥處理處置提供了重要的技術依據,對保障我國污水污泥的安全處理和資源化發揮了重大作用。張大群獲得2019年“標準科技創新獎”人才獎,榮膺“標準大師”稱號。
“永遠要奮斗、永遠要謙和、永遠要感恩、永遠要厚道。”是標準大師張大群接受本刊訪談時的感言。他進一步解釋,50余年在工程設計科研標準化一線,這20個字不斷鞭策自己、伴隨著自己砥礪前行,取得成績、團隊和諧。
 
 
千淘萬漉雖辛苦   吹盡狂沙始到金
張大群從事給水排水及水裝備的設計、研究、標準化技術工作50余年,僅在標準化戰線上就奮戰了40多年,先后參與標準化理論研究、標準研編、標準實施、標準國際化等工作,主持和參與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就達20多項——
 
唐代詩人劉禹錫《浪淘沙》中“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仿佛張大群工作的真實寫照。1968年,張大群畢業于太原重型機械學院(太原科技大學)液壓機械專業,同年分配至國家一機部沈陽水泵廠(沈陽水泵硏究所)進行水泵設計及工藝制造工作,1975進入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歷任設計室主任、給排水設計所第一任所長、院副總工程師、院總工程師(水),2004退休任院顧問總工程師并兼任天津水工業工程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從大學畢業至今年的50多年間始終在一線從事給水排水及水裝備的設計、研究、標準化技術工作,這期間先后獲得天津市政府水裝備授銜專家、國家建設部排水與污水處理專家、建設部城鎮水務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城建系統先進科技工作者。張大群作為第一完成人,先后有7項科研成果獲得建設部科技進步獎(包括華夏科技進步獎),其中1990年之前已有四項研究成果獲建設部科技進步獎,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所研發的“可提式微孔曝氣機”和“四項污水處理非標機械設備”這兩項成果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取得了重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990年因在這一領域貢獻突出張大群被授予建設部勞動模范稱號。
為配合我國開展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2001年至2007年期間,建設部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組織各有關部門,由建設部標準定額研究所牽頭,張大群作為主要參加和編寫人,組織了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給排水專業委員會的數十名專家參與并完成《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標準》系列水質標準(共7項),其中一項標準他作為主編,其他四項標準作為標準送審稿審查會的專家組組長把關審查。
在標準編制過程中,張大群帶領編制團隊走訪了北京、天津、長春、青島、太原等多個城市的再生水廠、污水回用企業等,收集了熱電廠冷卻水、鍋爐補給水、鋼廠冷卻水等多個行業的回用水水質要求,進行了大量的分析、篩選、比較和研究,為標準編制積累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同時為了提高標準編制的先進性,張大群及其團隊成員還調研、收集、分析了美國、日本、以色列和新加坡等技術發達國家的污水回用工程和污水回用的水質標準。
 標準編制期間,張大群團隊正在進行陜西神木電廠的再生水利用工程的設計安裝與施工。為了收集污水回用的數據,張大群在現場和調試人員一起進行取樣和化驗。一次因工作勞累從微渦流絮凝反應池的池架上跌落下來,右腳腳腕挫傷嚴重,轉天紅腫如饅頭,同志們都勸他回天津治療休息,但是他堅持忍著病痛,連續四天的白天晚上都在現場試驗和作數據分析,對回用水質進行國內外的對比、列表,起草出具有先進、可操作和相關標準一致的標準文本。直到需要采集的數據都收集整理完畢、需要了解的相應其他電廠的進水水質要求都弄清楚完整,才背負著這些成果啟程回到天津。
該系列水質標準切實符合我國城鎮污水再生利用的模式,提出了有價值的具有先進性、可操作性和與相關標準一致性系列標準,對貫徹我國水污染防治和水資源開發利用,做好城鎮節水工作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為有效利用城市污水資源和保障污水處理的質量安全,提供了技術依據,為提高污水再生回用技術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提供了技術保證。該系列水質標準獲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06年頒發的“首屆中國標準科技創新貢獻獎”二等獎。
2005年至2015年期間,全國范圍內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和處置沒有標準可依,污泥無序外運,隨意丟棄造成全國城鄉嚴重污染,污泥處理處置相關標準的編制不僅極為重要也相當迫切。因此由建設部標準定額研究所牽頭,張大群作為主要參加和編寫人,又組織了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給排水專業委員會的數十名專家參與并完成《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系列標準(共10項)。這一系列標準從技術層面上明確了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技術發展的方向和原則,填補了我國污泥處置標準的空白,具有開拓性的意義,對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安全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提供了技術依據。其中有兩項標準他為主編,其他有四項標準他作為標準送審稿審查會的專家組組長把關審查。 

隨著城鎮給水排水行業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相應的各類水質、泥質、設備、監測等標準也逐漸完善,但是在標準編制過程中,張大群發現標準之間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不協調、不配套、內容構成不合理、相互重復或矛盾等問題,影響了標準功能的發揮。因而他前瞻性地開始進行城鎮給排水產品標準體系的研究。
2007年到2011年期間,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07年建設部歸口工業產品行業標準制訂、修訂計劃》(建標[2007]127號)要求,由建設部標準定額所組織編制了《城鎮建設產品標準體系》,張大群作為主編人負責編寫《城鎮建設產品標準體系》中的“城鎮給水排水產品標準體系”這一部分。該體系是將城鎮給排水行業現有、應有和計劃制定的標準組成了科學的有機整體,是指導今后一定時期內有關城鎮給排水標準制定、修訂立項以及標準的科學管理的基本依據,起到宏觀管理、規劃、引導和方向性的作用,為給水排水領域標準化工作的發展奠定了切實可靠的基礎。
給水排水產品標準體系涵蓋了給水排水各類工藝設備及水質、泥質產品標準,與工程建設標準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體系分3個層次,分別是基礎標準、通用標準和專用標準。在基礎標準中,分列了術語及定義、符號、圖形及圖例和標志四個門類;在通用標準中,分列了水質、泥質產品標準子體系和通用產品標準子體系兩個門類;在專用標準中,分列了給水污水專用產品標準子體系、再生水及節水專用產品標準子體系和建筑給排水產品標準子體系。該標準體系經過三年多十余次的反復討論、研究、征求意見,最終成稿,已于2012年出版。
 
不經一番寒徹骨  怎得梅花撲鼻香
勇鉆設計搞科研,張大群以身作則、刻苦奮斗,帶領團隊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獲發明專利10余項、實用新型專利30余項。他創造性的提出了污水處理新工藝,研發初沉池及二沉池的刮吸泥機、格柵清污機等污水處理設備,填補了多項空白——
 
在張大群50年的技術生涯中,設計和科研工作貫穿始終。他先后完成給水排水工程、垃圾污泥處理處置工程及環境水處理專用機械設備的工程設計有數百項之多。在科硏工作中承擔國家重大專項和住房城鄉建設部、天津市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20余項,均已通過驗收鑒定,并推廣使用在國內外的工程中。
張大群作為設計主持人或主要負責人完成了天津東郊污水處理廠、鄭州王辛莊污水處理廠和沈陽北部污水處理廠的全部設計工作。這三座污水處理廠均在1985年至1995之間設計和建造,且處理規模都在40萬噸/天以上,當時國內此規模的大型污水處理廠僅有4至5個座。其中天津東郊污水處理廠設計獲國家設計銀質獎,其他兩座大型污水處理廠設計均獲省部級優秀設計一等獎。
在污水處理領域,張大群帶領團隊進行科研攻關,學習國外污水處理的先進技術並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創新性的提出了污水處理新工藝:“連續進水、連續或間歇曝氣的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即 SBR 工藝的DAT-IAT工法,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並推廣使用在國內外數十個污水處理工程中,成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具有運行簡捷、占地節省、水質優良、節約造價、易于管理的特點。此工法首先應用在天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污水處理廠,建造后成果顯著,推廣至撫順、本溪、天水等國內上百個城市并成功運行,得到行業內高度贊譽,獲國家設計銀獎、優秀設計一等獎、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 



20世紀80年中期,我國的污水處理剛剛起步,所有的非標污水處理設備基本都是依靠進口。張大群作為國家給排水學會機械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帶領團隊完成了十幾個污水處理非標設備的設計,比如:大型二沉池刮泥機、吸泥機,掃角式刮泥機、沉砂池的刮吸泥機、帶式脫水機、潛水排污泵、螺旋輸送機等。這些非標設備的設計填補了國內空白,在很多生產企業得到國產化推廣應用。
江蘇省宜興第一環保設備廠,當時是一個百八十人的小廠,逐步發展成為了江蘇第一環保集團有限公司,產值和體量增加了上百倍,成為江蘇省第一大的水處理裝備生產企業。張大群對本刊回憶:“當時我們這些市政工程技術人員,給他們提供設計圖紙,并指導技術和生產,使得這些企業從弱小開始起步發展到現在集團式的大型民營企業,成為我國最密集的位于江蘇的水處理裝備基地,填補了國內的空白,代替了設備的進口,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在污水處理設備研發方面,張大群帶領團隊設計的初沉池、二沉池刮泥機、吸泥機、格柵清污機、潛水排污泵、無軸螺旋泵、旋轉式潷水器等十余項非標機械設備,不但填補了國內空白,而且部分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功應用在上百個大中型污水處理工程中,帶動了國內幾十家水裝備企業進行開發生產,替代了大批進口產品。他所著水處理裝備的書籍十余冊并經多次再版印刷,在全國廣為應用。
針對大型泵站工程中經常遇到的的大型水泵拍門下落的撞擊力問題,張大群研發了泵站拍門斷流的優化設計、電算程序和諾模計算圖等成果,為解決此類撞擊力過大的工程問題提供了新型解決途徑。他利用動態規劃法進行系統分析,將拍門運動中各階段的子最優化通過建立函數數學模型,將數十個變量作系統分折,尋求全程的最優化值,可使拍門對構筑物撞擊力減小50%至75%。此成果獲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優秀設計一等獎。
近十幾年來,隨著環境生態問題的不斷涌現,張大群帶領團隊不斷擴大研究范圍,在地表水環境、標準體系以及排水管道修復等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完成了三項國家重大水專項課題,分別為“景觀水體微生物—化學—水生植物復合強化凈化與藻類過度生長控制技術與工程示范”、“城鎮水務設備和產品關鍵標準的研究與制定”和“城市排水管渠修復材料產業化與工程示范”,三項成果均已通過驗收鑒定并獲多項省部級獲勵。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張大群深知開拓海外市場最關鍵的是標準先行。近20年來,為了能堅持使用中國標準,在作好大量調研準備工作和試驗數據的前提下,張大群每次都事必躬親,參與談判協商并經反復的討論和爭辯,最終大多數的工程都使用了我們中國的水質標準和相關的設備標準,并成功的完成了設計、施工、運營並交付使用。將我們中國的技術和標準推廣到國際上多個發展中國家——
 
為將我們中國的技術和標準推廣到國際上多個發展中國家。從20世紀90年代起,連續近20年來,張大群帶領團隊開始進行海外市場的開拓,前后主持了七八項國外給水廠、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等環境建設工程。他帶領一班人馬到毛里塔尼亞的首都努瓦克肖特市進行污水處理廠的工程設計、現場指導及施工配合。緊接著又在安哥拉國的首都羅安達市和第二大城市萬博市進行了給水廠和給水管道的前期設計及全部施工工作,僅管道就有七百多公里,兩個給水廠的水質和總體技術水平均達到國際先進。同期在孟加拉國首都達卡市進行了給水廠和給水管道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隨后在科特迪瓦國進行了建造日處理500噸的垃圾填埋場的可行性研究和設計。2010年開始在斯里蘭卡囯首都科倫坡市進行了給水廠的前期設計。
在這些國外工程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中,張大群發現要達到理想的處理效果和質量要求就必須作大量試驗和掌握國外先進國家的相關標準,標準必須先行!然而,所涉及工程的標準參差不一,意味著在這些國家要進行水處理工程也要遵循如法國標準、葡萄牙標準、英國標準、歐盟標準等。為了能堅持使用中國標準,在作好大量調研準備工作和試驗數據的前提下,張大群每次都事必躬親,參與談判協商并經反復的討論和爭辯,最終大多數的工程都使用了我們中國的水質標準和相關的設備標準,成功完成了設計施工和運行。
雖然當時張大群己經是60歲至70歲年齡,但仍然數十次堅持去這些國家實地考察,與業主、咨詢工程師面對面商討,僅非洲就往返十幾趟。包括北非的毛里塔尼亞,中非的安哥拉和西非的科特迪瓦,每次去這些國家都要往返埃塞俄比亞的首都亞迪斯亞貝巴機場,他經常是在機場簡陋的候機廳里邊,在寫著技術報告和采用標準的文稿,千辛萬苦克服了極大的困難,陰暗而簡陋的候機廳不時出現他的身影,因為他深深的知道,這一些項目必須親自到現場予以指導,予以確定,才能達到使用我們國家標準的要求和完工的質量。
在北非的毛里塔尼亞,中午氣溫常在60度左右,雞蛋放在路邊一會就熟了,張大群他們團隊中午吃面條,廚師習慣將煮熟的面條放入冷水中過過再吃,哪知水污染很厲害,吃過后都得了阿米巴痢疾。他那時在便桶上一天結上20次,一兩天下來就脫水了,但他堅持工作,堅持與荷蘭咨詢工程師談判確定使用標準,為工程順利進行打下基礎。在安哥拉近8年的總包工程中,他多次親臨現場,當地疫情很重,雖然出國前打過防疫疫苗,雖然周圍工作伙伴一個個病倒,但他意志堅強與葡萄牙工程師連續幾輪談判,以大量試驗結果說服了業主和咨詢工程師采用中國水質標準及管道施工和管材標準,不僅設備、管材完全達到質量要求,工程運營高效,而且節約大量外匯。
 
 
莫為浮云遮望眼  風物長宜放眼量
越過高山還需放眼世界,為促進標準國際化的研究,同時促進國內標準盡快與發達國家接軌,張大群非常重視與先進發達國家的國家標準、企業標準的分析和比對;在水行業領域的大型學術會議、技術交流會中,幾十次宣講或介紹發達國家給排水領域的相關標準、規范;他多次主持翻譯在給水排水裝備、材料上最權威且極為完善國家或國外部分產業和企業標準——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世界范圍內的技術標準競爭越來越激烈,誰制定的標準為世界所認同,誰就會從中獲得巨大的市場和經濟利益。從1982年開始,張大群就開始涉足標準國際化工作。
在2014到2018年期間,張大群作為主要參加人,參與并完成了國家水專項課題“城鎮水務裝備產業化發展支撐平臺研究與流域示范”中的子課題“城鎮水務設備和產品關鍵標準的研究與制定”的研究工作。特別是主持并撰寫了課題中一個關鍵性成果——“對比國內外城鎮水務關鍵設備和產品技術標準差異研究”,通過對國際標準化組織、歐盟、美國、德國、日本等影響力較大的國際標準組織及發達國家標準組織的研究分析,并與我國標準組織體系相對比,提出了我國水業制修訂標準組織架構的建議。針對了格柵、潛水排污泵、潷水器等八項城鎮水務最關鍵的專用設備,將其分別從“適用條件”、“結構尺寸”、“技術參數”、“材料”和“防腐”這五個方面,進行國外標準與我國現有標準的技術指標的對比和差異分析,使得我國城鎮水務關鍵設備和產品的技術標準在制訂架構、提供依據、明確指標并與國際接軌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為給水排水裝備領域的標準國際化指明了方向。
這項研究成果也應用在他們團隊所承擔的國際項目中,在承擔的國外工程安哥拉國萬博市和羅安達市供水系統工程中,利用研究成果——“對比國內外城鎮水務關鍵設備和產品技術標準差異研究”,通過與主管該工程的葡萄牙和荷蘭咨詢專家的反復辯論、說明,最終同意使用我國的標準,推廣了國內生產的水處理設備和管材,為“一帶一路”在這些國家推廣和使用,樹立了典范和榜樣,因此之后在更多“一帶一路”國家中的水處理工程,大量采用了我國標準和國內生產的裝備和材料。
為了提高給排水行業標準編制中的總體水平和開闊視野,他主持翻譯了在給水排水裝備、材料上最權威且極為完善的德國DIN標準和德國RAL標準,以及日本、瑞典的部分產業和企業標準,并介紹和贈與相關標準編制單位,在多個標準項目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和借鑒,對我國給排水行業標準特別是水裝備標準與國際接軌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排水行業是一項可持續事業,為確保后繼有人,張大群悉心培養標準的后繼人才,將他嚴謹的工作作風、一絲不茍的工作精神、科學認真的工作態度都傳授到徒弟中,這些同志成為科研設計標準工作的有生力量,有的擔任大院總工程師、首席設計師、優秀專家、技術領軍人物、博士生導師等為國家水業作出了貢獻。
跟隨張大群30多年的王秀朵,從一個普通的設計人員,助理工程師,逐步成長為特大型污水處理項目的設計負責人和大型科研標準項目負責人,現已成為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的總工程師(水),并被授予天津市設計大師稱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非標機械設備的設計的金宏,如今是國內有影響的水處理裝備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完成了十余項重要的水處理裝備的設計及相應的研究工作。 
如今,已是古稀的張大群依然非常重視標準化的實踐與推廣,國際標準化工作推廣中最困難的是在“一帶一路”項目中,釆用的工程建設標準即要適合合作國家的慣例,又要盡可能推廣中國標準。為此困難重重,因為這些發展中國家有過去長期依靠的發達國家的工程標準,加之有發達國家咨詢工程師參與設計和審查,為此,張大群在接受本刊訪談時建議:“我們國家的標準要能夠更好的在“一帶一路”的國際工程中指導使用,最關鍵是標準的國際化,如何和國外標準接軌,特別是和發達國家接軌,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因此在今后標準編制工作中,一定要對照國外先進標準,努力提高我國標準的總體技術水平,為我們國家今后在國際事務中有更大的發展打下基礎。”
 
標準大師張大群,在邁向標準國際化征程上依舊前行攀登------


2019 年在常州主持“全國城鎮給水排水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第二屆四次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