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副理事長徐建
記者/呂俐
【編者按】
在中國工程院2019年當選院士中,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副理事長徐建的名字赫然在列,他是我國工業工程振動控制領域的首位院士。
作為我國工業工程振動控制和工業建筑抗震領域的學術帶頭人,針對該領域的工程需求和關鍵技術堅持不懈地開展科技攻關,解決了工業工程振動控制關鍵技術難題,突破了國外先進技術對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制約,他負責完成的《工業工程振動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工業建筑抗震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等項目斬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30年來,他一直堅守在標準科技創新工作的崗位上,牽頭組建了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建筑振動專業委員會,創立了我國首個工業工程振動控制技術標準體系,主編了10部振動控制領域核心國家標準,填補了我國該領域技術標準的空白。
在科技攻關的道路上,徐建始終孜孜不倦、堅持開拓創新。而他將持續前進的動力歸因于對科研工作的責任與熱愛。近日,本刊采訪了徐建院士,試圖揭開一代科技工作者身上最濃重的事業底色。
寶劍鋒從磨礪出
“工業工程振動控制是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是中國制造2025和‘’一帶一路‘’走出去的基礎技術需求,長期以來我國該項技術受制于人,作為我國機械工業最大企業的總經理兼總工程師應當肩負起突破屏障的責任。
——徐建
1988年在湖南大學取得結構工程碩士學位后,徐建進入機械工業部設計研究院抗震研究室工作,加入了我國著名振動專家張有齡教授等創建的振動與抗震研究團隊,開啟了他的科研和標準化之路。
30年間,徐建將自身的結構工程專業知識與從事的機械行業需求緊密結合,專注于“工業工程振動控制”和“工業建筑抗震”領域的科學技術研究,針對工程需求和關鍵技術堅持不懈地開展科技攻關,破解了一項又一項行業技術難題。
工業工程振動控制是基于土木、融合機械與材料等多專業交叉學科,由于具有振源構成多變、作用機理復雜、精度要求苛刻、效果實時檢驗的特征;中國科學院胡海巖院士認為:這項技術是世界振動工程領域公認的難題。
針對面臨的難題,徐建帶領《工業工程振動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研究團隊歷經20多年聯合攻關,建立了從研發到實踐并貫穿基礎理論、實用方法、控制裝備、工程應用的系列成套技術。創新發展了復雜結構多元振動控制理論,首次提出了振源等效量化技術和振動精細化控制技術,確定了完整的振動控制指標和評價準則,創立了工業裝備復雜激勵下多元振動控制理論分析方法,建立了從精密裝備微振動到大型裝備強振動控制成套技術,構建了涵蓋“荷載—控制—測試—評價”全過程的標準體系,形成了振動控制自主知識產權。成果已應用于航天衛星、太空望遠鏡、大光柵刻劃、核潛艇、核電站、萬噸壓機、汽車裝備等重點工程。改變了我國的振動控制技術滯后于工業工程發展的狀況,打破了高端振動控制技術以高昂的價格從國外引進,涉及到國家安全和高科技的關鍵技術還經常受到限制的局面,對增強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提供了重要的技術保障。研究成果經專家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獲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工業建筑是安全生產的重要保障。由于具有結構形式多樣、設備建筑耦聯、荷載作用復雜、使用環境惡劣的顯著特點,形成了小震易損、大震易倒的抗震不利特征。我國唐山、汶川等地震中工業建筑破壞嚴重,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全面提升工業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社會意義。
為了解決工業建筑抗震面臨的技術難題,徐建率領研究團隊經過10多年的聯合攻關,創新發展了動態多目標和復合層級防倒塌抗震設防理論,完善了工業建筑抗震的概念設計、分析計算、構造措施系列方法,建立了既有建筑抗震的多層次性能評價和多目標性能提升技術,首次提出了工業輸變電重要裝備抗震性能的頻率與阻尼的非線性關系和部件連接剛度的影響規律,主持編制了國家和行業規范中工業建筑抗震的“設計—鑒定—加固”系列標準。成果已應用于寶鋼湛江鋼鐵基地、東方電氣震后重建、中國二重核電電容工程、中國一汽工廠建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提升了工業建筑的抗震能力。研究成果經專家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獲得201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徐建還對砌體結構抗震與配筋砌體基本力學性能進行深入研究,創建了古建筑多道防線振動控制與震害防治技術,首次提出建筑工程振震雙控的設計理念并正在帶領研究團隊進行技術攻關;研究成果已在工程中推廣應用,多項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作為大型中央企業的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在繁忙的經營和管理工作中,還能執著地堅持科研并親力親為工作的精神非常可貴,我們了解到他在節假日和周末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辦公室里,經常凌晨4點就到單位上班了。采訪中問他為什么甘于付出如此的辛苦?徐建告訴我們:“主要是不忘初心,我來自于基層科研單位,雖然后來擔任了企業的領導職務,但從來沒有把自己當成‘官’,始終認為我就是一名技術人員;在經營管理工作中,我看到了振動控制技術對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大影響,看到了國外先進技術對我們的制約,作為我國機械工業最大企業的總經理兼總工程師應當肩負起突破屏障的責任;雖然過程非常辛苦,我還是努力地實現了目標。”
古建筑振動控制與抗震試驗
新科院士是標準科技創新的“老兵”
“科技成果只有應用于工程實踐才有價值,標準化工作是科技成果和工程應用的重要橋梁。
——徐建

學術報告 國家科技進步獎答辯
在徐建30年的科研生涯中,標準工作的科技創新始終是重要組成部分,他主編或參編國家標準、國際標準、行業標準達31部,圍繞標準化工作以第一作者出版著作17部。
在工程振動控制領域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技術標準體系。“通過工程振動領域的標準體系的建立,以推動該領域的科學研究,使標準能更好地滿足工程建設需要,避免標準的重復制定和工程需求的缺失是非常必要的,”徐建對建立工程振動領域標準體系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感受頗深。目前由他負責制定的《工程振動控制標準體系》已經成為該領域標準制定的指導性文件,對行業的技術進步起到引領作用,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日本特許機器株式會社董事長和社長認為:“把大量的創新和實踐形成知識理論體系,在振動技術方面統帥指導并從根本上解決各種困難課題。”法國SOCIETEC公司董事長評價:“徐提出并建立的體系具有開創性意義,在世界上達到最先進水平。”
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徐建主編了工業工程振動控制領域10部國家標準,其中包括《建筑振動荷載標準》《建筑工程容許振動標準》《工程隔振設計標準》《動力機器基礎設計標準》《多層廠房樓蓋抗微振設計規范》《工業建筑振動控制設計標準》《地基動力特性測試標準》《工程振動術語和符號標準》以及《工程振動控制通用規范》等,這些標準經主管部門組織的行業技術專家鑒定認為,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我國該領域技術標準的空白,解決了工程振動控制中荷載不確定、設計無依據、評價不統一的技術難題。
為了配合技術標準的推廣應用,徐建主編了《建筑振動工程手冊》《工業工程振動控制關鍵技術》《隔振設計規范理解與應用》《建筑振動荷載標準理解與應用》《建筑工程容許振動標準理解與應用》《工程隔振設計指南》等著作。其中2002年主編的《建筑振動工程手冊》經2018年再次修訂,已成為工業工程振動領域工程設計最重要的工具書,受到錢令希、陳厚群、周福霖等院士的好評,錢令希院士評價認為:“從理論和應用上較全面地闡述了工程中的振動問題,具有較高的學術和應用價值,反映了我國目前工程振動領域的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的空白。”
徐建從1989年開始從事工業建筑抗震領域的標準化工作,1993年他負責制定的行業標準《機械工廠單層廠房抗震設計規程》發布實施,他是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建筑抗震鑒定標準》工業建筑抗震部分的編寫負責人,是《構筑物抗震設計規范》《建筑隔震設計標準》《高壓開關抗地震性能試驗標準》《建筑抗震加固技術規程》等標準的主要起草人;主編了《工業建筑抗震關鍵技術》《工業建筑抗震設計指南》《單層工業廠房抗震設計》等著作,促進了工業建筑抗震技術的推廣應用。
在建筑結構設計領域,他是國家標準《砌體結構設計規范》《鋼結構設計標準》《工業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等主要起草人,參加了《砌體結構通用規范》《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范》《混凝土結構通用規范》《鋼結構通用規范》的研編工作。主編了《建筑結構設計常見與疑難問題解析》《砌體結構設計指導與實例精選》《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實例》《建筑結構構造規定與圖例》《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專業考試復習教程》等專業書,在勘察設計行業中廣泛應用。
徐建負責或參加編制的國家標準分獲機械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一等獎3項,全國工程建設優秀標準設計金獎、銀獎各1項,中央國家機關青年實用科學技術獎1項。他本人也獲得了全國工程建設標準定額工作先進個人、全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先進個人、我國建筑振動標準化工作突出貢獻專家、我國砌體結構領域突出貢獻專家等榮譽稱號,1997年榮獲中青年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面對榮譽,徐建卻非常平靜:“我只不過是履行了一名科研工作者應盡的義務。能夠讓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工程建設中發揮作用,能夠為行業發展做出一份貢獻,是我最大的欣慰。”
《建筑振動荷載標準》審查會
堅守標準化工作的重要“陣地”
“我對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懷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徐建
隨著中國工程院2019年當選院士名單的公布,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副事長中走出了第二位院士,徐建再一次成為協會每一位成員心中的驕傲。
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是全國唯一從事工程建設標準化工作的跨行業、跨地區的專業性社會團體,是推進標準化工作的重要“陣地”。在這片“陣地”上,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建筑振動專業委員會的成立和組織運行,徐建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建筑振動領域的科技進步和標準化工作,1995年,徐建牽頭組建的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建筑振動專業委員會,吸收了來自勘察設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企業等單位,涵蓋建筑、機械、電子、電力、冶金、兵器、紡織、化工、鐵道、航空、船舶等多行業的專家委員,積極開展工程建設標準化活動和相關技術研究。
“在成立之初,委員會就明確了其四項主要任務,組織開展全國建筑振動領域的科學研究和學術活動;受主管部門委托,制定、審查、管理和宣傳貫徹建筑振動方面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承擔建筑振動的工程咨詢、技術服務;開展國際合作和學術交流活動等。”徐建介紹說。
建筑振動專業委員會成立時徐建擔任秘書長,自第二屆委員會起擔任主任委員。20年來,圍繞上述四項中心工作,徐建帶領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建筑振動專業委員會在標準制訂、技術研發、學術交流、咨詢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在此期間,建立了填補我國空白的工業工程振動控制技術標準體系,組織編制了系列國家標準和實用的協會標準,針對建筑工程設計、施工和勘測中的振動問題組織編制出版了系列專著。建筑振動專業委員會先后組織召開了七屆全國性建筑振動學術會議,有數百名專家學者在大會上作了學術報告,為我國建筑振動領域打造了重要技術交流平臺。
除負責建筑振動專業委員會組織運行外,徐建還活躍在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多領域的工作中,長期堅守標準化工作這片重要“陣地”,從他在協會的履職軌跡中便可窺一斑:1995年擔任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砌體結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99年擔任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副理事長,2009年擔任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機械分會理事長,2012年擔任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在接受采訪之初,徐建便坦言:“我對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懷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因為擁有推動我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工作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目標,在30年的堅守中,徐建與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的感情歷經積淀與滌蕩,愈發醇厚馨香。
采訪后記
在采訪過程中,徐建院士展現出以責任與熱愛為事業底色的一代科技工作者的風采。
這份責任與熱愛,寫在他經常凌晨4點到崗的單位門禁記錄里,保存在十幾個文件柜的標準編寫手稿和科研資料中,印在他“高密度”的學術團體履職足跡上。
愿以徐建院士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迎著心中朝陽,在標準科技創新的廣闊天地中一往無前,終能收獲似錦繁花、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