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施工標準化?如果非要從理論層面來講,它是借鑒工業生產標準化理念,通過引進系統理論,對施工現場安全生產、文明施工、質量管理、工程監理、隊伍管理、合同履行等要素進行整合熔煉、縝密規范,形成密切相關、交織科學的施工現場管理新體系。但我們還可以從實際角度出發,這樣理解施工標準化——感謝施工標準化,讓建筑工程能比之前做得更好。
為什么說要感謝施工標準化?
這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標準化讓項目管理自如
把標準化看作是管理理念,其作用是服務于集成化管理。從近年企業標準化建設與創新實踐來看,企業標準體系在建設、運轉、提升過程中存在若干難題。
(1)工具方法不完善制約了標準立、改、廢管理;
(2)員工需要的僅是部分標準或標準的部分條款,標準繁多難以落實;
(3)工作標準很難隨崗位實施動態調整;
(4)難以實現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工作標準這“三大”標準的有效協同和持續改進;
(5)標準執行“兩張皮”問題很難避免。
標準化讓工程效率提高
推行施工標準化既抓住了建筑業創新的關鍵點,又是新時期施工現場管理的最低要求。轉變施工現場管理,提升行業形象,增強產業發展后勁,提高政府監管水平和服務效能,做好施工標準化,使工地項目的各項工作變得井井有條,這些對提高工程效率大有幫助。
標準化讓成本合理縮減
標準化和程序化管理,尤其是對業主的工程設計變更、增減工程數量、工程材料質量或價格的變更確認,分月、季已完工工程數量報表的報送、監理審核、業主簽認等都是施工企業日常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關鍵環節,這些資料的取得是確認財務收入的重要依據,也是企業進行維權結算的重要法律依據。
標準化為安全保駕護航
標準化對于施工安全的作用可以說是最為根本的保障,在雜亂無序的項目工地,正在作業的施工人員可能因為場地缺乏標準化管理而發生意外。無數安全生產事故的教訓告訴我們,標準化管理工地現場可以避免很多安全事故發生,其作用不容小視。
標準化帶給建筑企業的益處不僅包括直觀經濟效益,還有很多間接效益,除了上述四點理由外,還有很多理由能說明標準化在現代施工項目中的重要性。然而很多中小企業(甚至是個別大型企業)卻在這方面做得尚有欠缺,究竟是哪方面原因導致標準化無法落地呢?
管理制度不明確
工程項目在項目實施前,應建立科學合理的計劃管理體系。然而很多項目管理體系混亂,這主要體現在“管理體系設計混亂”和“體系執行不落地”兩方面。由于工程項目的實際權力和責任過于集中,無法向下分散,如果標準化落實不到位,管理體系建立不健全,則工程項目將面臨較大管理阻礙。
項目部應在建立科學合理的計劃管理體系后進行總體戰略部署,并制訂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及規劃,以規避工程風險,提高工程效率,實現管理制度標準化,最重要的是實現“管理聯通,互相融合”,從而做到對工程項目進行統籌管理、聯動管理、分級管理、過程預警管理以及追責管理。
人員配置標準化
人員配置標準化是施工項目人力資源的管理重點,然而很多工程項目存在人員配置固化的問題——沒有做到按需分配與調整,人員效率不高。
正確做好人員配置標準化,需要科學設置機構和崗位,合理配備人員,以滿足管理要求,同時應明確并細化每個人的工作職責、工作內容及工作流程,使人員配置避免陷入“標準固化”。
現場管理標準化
現場管理標準化主要包括制訂文明工地建設工作標準、勞務用工管理標準等。很多項目部都只做到表層,主要表現在標準不明確、制度不完善、執行不到位。這些“老大難”問題一直得不到一些從業人員的重視。實際上,做好現場管理標準化,受益的往往是自己,關鍵是找到如何既做到管理標準化的要求,又能減少成本與精力投入的方法,做到最優管理。
建立和完善項目管理機制,規范現場文化建設,并設有專人負責施工現場標準化管理工作,同時加強科學技術研究及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以提高施工現場管理水平,推進施工現場的科學管理,實現施工現場管理標準化。
標準化是施工項目的保護傘,只有按照要求撐起“傘架”,“傘面”才能在關鍵時刻起到保護作用。建筑市場如今競爭激烈,業主會越來越偏向于軟實力強的承包企業,做好標準化管理工作將使企業受益無窮。
來源:建筑技術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