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第三屆)國際橋梁與隧道技術大會在上海召開
作者:admin 單位:未知
2014年4月24-25日,由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共同主辦的2014(第三屆)國際橋梁與隧道技術大會在上海召開。中國科學院孫鈞院士,國際隧道協會前主席、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Martin Knights先生,中國工程院王夢恕、杜彥良院士出席并作報告,近400人參加了會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公路、鐵路等大規?;A設施建設,促進了橋梁隧道等工程建設技術跨越式的發展,特別是近十年來我國建設的長、大橋梁隧道的數量和規模居世界第一,已經躋身于世界橋隧大國之列。同時,我國也進入了橋梁隧道建設養護并重的時期,安全管理責任重大,如何總結橋梁隧道設計、施工、科研、運營、養護管理的先進技術經驗,依靠科技創新和安全管理保證橋梁隧道在設計、施工、運營、維護的全壽命周期成本最優配置,延長使用壽命,實現我國從橋梁大國到橋梁強國的跨越,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也是這次會議的主題。
大會名譽主席孫鈞院士在《近年來國內多座已建待建水底長大隧道若干技術關鍵的思考》特邀報告中闡述了他對如何發揮城市海底隧道的功能、保障工程質量和安全的思考,分析了隧道建設中規劃、運營、通風、環保、防災、防水等各環節應重視的因素,并以港珠澳橋隧工程為代表介紹了一批已建和規劃中的項目。
大會主席王夢恕院士在發言中強調,橋梁和隧道建設首重規劃,政府應重視不同工程方案的比選,特別是涉及到橋梁、隧道二者之間的選擇時應更為慎重,統籌考慮工程的經濟成本、施工風險、運營安全和社會效益,他還介紹了中國工程院重點咨詢項目《渤海海峽跨海通道戰略規劃研究》的有關情況。
杜彥良院士在《重載鐵路橋梁實時監測與評價技術研究》報告中分析了我國的貨運重載鐵路與國際的差距:我國重載鐵路存在里程短、軸重小的缺陷,高速度、高負荷、高密度的運營模式帶來大量安全隱患,因此建設專用貨運重載鐵路并逐步改造客貨混用鐵路為重載鐵路是不斷完善發展我國重載鐵路的必然途徑。他希望能通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以及完善重載鐵路橋梁的狀態監測、預警技術,為我國的重載鐵路安全運營和擴能改造提供保障。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Martin Knights先生介紹了世界上其它國家開發地下空間的一些典型案例,指出地下空間并不局限于隧道和管網,它的利用應該融入到城市的整體規劃中,合理規劃地下空間營造出舒適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已經成為許多發達國家城市規劃建設和改造中的重要思路,中國應該抓住發展的機遇,更早地把這種思想運用到城鎮化建設中,避免一味追求高、大,而忽視了更經濟、安全、舒適的地下空間。
原國際隧道協會副主席、同濟大學白云教授主持了《如何實現橋隧強國的中國夢》圓桌討論,Martin Knights先生、浙江舟山大橋建設管理局郭健副局長、福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陳寶春教授、魯東大學劉良忠副教授、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肖殿良副研究員圍繞主題闡述了各自的觀點并與到會代表交流。大家普遍認為加強科技創新與國際交流合作、提高人員素質特別是施工人員素質是中國走向橋隧強國的重要因素;同時,作為一系列世界橋隧之最的擁有者,中國要向全世界介紹大型跨海橋隧技術,也要向國外學習中小橋隧工程的管理和技術。中國必須加強對占絕對多數的中小型橋隧工程的重視,提升中小型橋隧工程全壽命周期的管理,才能提高我國橋隧工程的整體水平,提升行業整體的能力,實現橋隧大國向橋隧強國的轉變。
會議期間,40位來自德國、荷蘭和我國的橋隧領域專家代表分別在橋梁與隧道分會場做專題報告,近30家企業到會布展展示了各自的技術和成果。